联系我们

小丸工具箱官方网站

小丸工具箱转码出来怎么没有声音(小丸工具箱可以转码吗)

发布者:小丸工具箱发布时间:2022-10-14访问量:163

小丸工具箱转码出来怎么没有声音小丸工具箱转码出来怎么没有声音的记忆中小丸工具箱转码出来怎么没有声音,六、七十年代西安老街巷中有许多吆喝声,这些声音因住地居民籍贯的不同,就像板胡、三弦儿那样,看着差不多,听起来却不尽相同。说这些是因为我的师长、朋友朱文杰老师写了“西安老街巷中的吆喝声”,由于他住在城墙内西南一隅,是官方认证陕西话正宗区域,所以他讲的吆喝声是以陕西方言为主的。而我住在民乐园地区,从小在豫剧的熏陶下成长,耳濡目染的都是充满豫韵秦音的对话、吆喝,说起来别有韵味。

……1……

我家住在东三路东段的一条半截巷子——操场巷,有百余户人家,其中90%以上是河南人,而且黄河北长垣一带居多,这些乡亲大多颠沛流离来到西安,靠着乡情、乡音住到一起,开始在这座城市里打拼,而与老家都保持着丝缕的联系。

我家北侧隔着小道一边住着赵大爷一家,大爷、大娘都是长垣县人,还是一个村的。赵大娘老家的侄子叫孬蛋,长我5、6岁,因家境不好跑出来从事修理锅、补盆的活计,国家那时不让做生意,却挡不住孬蛋哥吆喝。每次他出去跑活,老背着一个帆布做的褡裢,里边装着锤子、木榔头、铁剪子、锅底、油腻子、拐砧、疤钉、钳子等工具,边走边喊:“修理钢精锅,换茶壶底了”,由于带着口音,喊出来是这味:“修理钢中锅,坏茶壶底了”,有时候还会延展性的加词:“修理钢中锅,坏茶壶底、坏洋瓷盆底了”。大家听到吆喝就会拿出用坏了的锅和盆招呼寻价,一般一个24公分铝锅换个锅底2块钱,而买的锅底是1块2,除去油腻子等,一张锅底净赚5毛钱,这个账从小就算得很清楚,因为我经常帮他去买锅底。

展开全文

那时候买铝制锅底是需要用购货本买的,孬蛋哥偷着做生意国家不给配给,只能自己想办法。只要有锅底,不愁没生意!于是,挨家挨户借购货本去买锅底成了赵大娘的烦心事,借来购货本还得借人,因为人手一本买一张是规矩。于是,每到下午放学赵大娘就会颤颠颠的到我家“呦嘿,还得俺连源小给大娘帮个忙!”我就地蹦跑到东大街原西安饭庄东侧一家五金店去买一张锅底……

说好价格就要开工。孬蛋哥取出一个不足两尺的丁字型铁家伙,上边一边尖一边扁,下边像钉子一样是尖的,用锤子砸进地面,牢固了开始剪锅底,剪齐、修好、卷边,然后取出平面的锅底,用木榔头敲弧形,反复对比直到合适后,开始卷边,将内卷边的锅底和外卷边的锅扣在一起,放在拐砧上敲,一圈一圈轻轻地敲……直到牢固了,喊主家出来盛水放在一边,十几分钟后用手顺着接口一摸,滴水不漏,这单生意就成了,主家付了钱,末了加一句“还是俺老乡的手艺得劲!”让人心里一暖。

……2……

孬蛋哥的生意和吆喝是在我上小学时期,所以记得比较清晰。但在他之前,还有一种吆喝声越发遥远,同是河南口音,接近于西安河南人的口音,这就是“焗锅、焗盆了”、“ 焗盆、焗锅了”。

焗锅、焗盆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传统工艺,不像补锅、补盆,对一个窟窿只需要疤钉、油腻子粘结牢固即可,它是通过焗钉(缝合)完成。比如,如果生铁锅裂了一条缝,匠人在裂缝两侧钻孔,然后用类似订书针似的焗钉来焗,凭借焗钉将两边挤紧,两边完全贴合后再加热卯平,直到严丝合缝。这种工艺现在愈发少了,这种传承也多用于老瓷器的修复,材质采用粘合剂、大漆、金箔,价值自然不低。朋友许海峰用传统工艺制作秦砖茶海,追求声如磬,多有烧裂的产品,甚为可惜。谁知后来他嫁接了金繕,用大漆、金箔让残破成为亮点,涅槃重生,变废为宝,这个技术就源于焗的工艺。

与缝对比的就是补,如果家里生铁锅、搪瓷盆等烂了个口子,搪瓷盆的补法就像补自行车胎,先在烂处除锈、剪一块铁皮补子、抹上油腻子、里外一粘,然后放在拐砧上用小榔头轻轻去敲,使其牢固即可。补锅则需要一阴一阳疤钉和补子,疤钉内侧有可分叉的扒子,补子中间有条缝,两块都抹上油腻子后,锅内的疤钉穿过外侧的补子、分叉后放在拐砧上敲实,这口生铁锅就又能使用了。

后来,随着家用塑料制品增多,焊塑料桶、塑料盆的也逐渐多了起来,这种业务以洛阳人居多,吆喝也似乎有点打不开“焊塑料桶、塑料盆,修补凉鞋”有了陕西碗碗腔的味道,主要是通过热熔、粘结达到补漏,由于采用同样的材质,焊补效果比较好。

……3……

还有一种吆喝声:“锜刀磨剪子了”,这不同于《红灯记》中“磨剪子咧戗菜刀”,用河南方言就把锜(qi)喊成了(ti),一吆喝这样:“剔刀磨剪子了”。

我总感觉这个吆喝很准确,剔刀就是把刀由厚剔薄,师傅把刀固定在一条长板凳上,拿出一个尺半长的锜子,像推刨子一样的刮刀,一面刮好刮另一面,两面刮好后在油石上磨,磨刀看着简单实际很难。一是要掌握好角度,角度太大磨了刀面而刃不利,角度太小容易毁刃还得重来,经验在这个时就派上用场。磨剪子也一样,撇的太大,剪子的轴容易松动,这样即便磨好了,实验剪布时很容易因为夹布而剪不断,给事主造成不付或少付钱的口实。

剪子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工具,一是经常要缝缝补补,二是茶余饭后糊搁板纳鞋底、做布鞋,有的还缝手套、糊火材盒等,都要用到剪子。剪子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记有两次,刻骨铭心!男孩多好动,我从小就喜欢钳子、剪子、钉锤类工具,经常爱玩剪子,用剪子在身上比划。一次,左手食指上长了个粉瘤,之前用钝剪子曾经剪过,轴松动了剪起来无济于事。这次故态复萌,又在这里比划,结果一剪子下去连根剪除,鲜血直涌,还露出了指骨,原来母亲刚磨了剪子!后来敷了云南白药,草草包上了事,这个疤直到现在还隐约可以看到。第二次是母亲为我做了件新上衣,体育课上掉了一颗扣子,回家后自己去缝,缝好时发现前襟与后背缝一起了,就拿剪子去剪。一剪子下去,纽扣掉了,后背也剪出一个窟窿,吓得大气不敢出一口,那时候做一件衣服有多难!母亲数叨着补好了衣服穿着去上学,同学们都很好奇,大家都是前襟、肘、袖口有补丁,而我的新衣服后背上有块补丁……

在河南籍居民住区以河南方言吆喝,主打老乡牌,让人感觉亲切,很容易做成,这就像当下熟人(圈子)经济一样,里边透出睿智和哲理。西安老街巷中河南人的吆喝声,是秦豫文化交织的结晶,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民俗文化,经过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愈发久远,显得弥足珍贵,喊一声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