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小丸工具箱官方网站

小丸工具箱压制字幕注意(小丸工具箱加字幕)

发布者:小丸工具箱发布时间:2022-07-25访问量:195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十一集五行循环天地人

舌头有齿痕是怎么回事,舌头有齿痕要如何调理

照镜子是发现舌头之上有齿痕,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齿痕是脾虚所致,真的如此吗?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舌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齿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中医临证备要·舌边锯痕》中写到:“舌边缘凹凸不齐如锯齿状,为肝脏气血郁滞。”还有研究发现与正常淡红舌比较,齿痕舌的微循环改变首先为供血障碍,其次为局部缺氧及营养不足,最后才是组织水肿。这些多说明齿痕舌患者多有瘀血的病机存在。齿痕舌以气虚、湿盛、瘀血而兼夹他证者为多,故应根据患者情况灵活辨证治疗。

齿痕舌主病

舌头淡白湿润有齿印,这是寒湿过盛的现象;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气虚型

舌质淡红或淡白,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伴有面色白或萎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或先干后溏,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湿盛型

舌质很淡,舌头之上十分湿润,津液很多,或者舌面水滑,舌苔厚或者厚腻,舌头胖大,边缘有齿痕,经常出现四肢无力或者下肢水肿,小便不畅,肠鸣、腹泻等情况的。治则:依据病机不同可采用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健脾祛湿等法。

瘀血型

舌质老,有瘀点、瘀斑,舌苔厚或剥或腻,舌色青、紫、绛、晦暗,舌下有瘀点、瘀丝、瘀斑,舌下脉络怒张甚至迂曲。常见疼痛、肿块、出血、皮肤青紫或肌肤甲错等,脉象细涩,或结代,或无脉。治则:活血化瘀。

一、脾胃调理五个养生方。

1.要健脾养胃,先养心情

脾胃是有“感情”的,“情志养生”也是养脾胃。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抑郁、情绪低落时,会茶饭不思,而放松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则会使你胃口大开。

研究发现,在胃病患者中约七成跟情绪有关,而胃功能失调者,患抑郁症等各类情绪病的机会比一般人高3.1倍至4.4倍。由于“情绪”变化常可引发胃肠功能的改变,所以胃被称为人体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展开全文

中医学很早就认识到“情志伤胃”,古代先贤对于胃病的治疗多重“调节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情绪对脾胃具有重要影响,所以要养脾胃,先养心情。

2.五谷饮食,健脾胃

脾胃者,仓廪之官也,饮食养生从养脾胃开始。

人以水谷为本,胃主受纳水谷,所以养脾胃最好的莫过于五谷。《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辅助,发挥补益作用。

养脾胃不仅要多吃五谷糙米,还要注意饮食有节和多样化,顺应四时,各种美味食物:如粳米、糯米、锅巴、番薯、薏苡仁、饭豇豆、白扁豆、牛肉、牛肚、鲫鱼、鲈鱼、大枣、莲子肉、花生、栗子、藕、香菇、高粱、玉米、豇豆、马铃薯、芋头、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等。

3.多动脚趾,增强脾胃

同时,脾主四肢,适当的体育锻炼,就是健脾胃。从中医学角度出发,经络系统分布人体四肢,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促进经气运行,反作用于人体脾胃,使脾胃功能增强。

一般来说脾胃功能强的人,四肢肌肉也比较发达,而对女性来说,脾胃健康的人胸部通常比较丰满,因为胃经的循行路线即经过乳头,脾胃功能强健,胃经经气充足,对胸部的发育和丰满曲线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不妨锻炼,尤其是腿部,对小腿上的脾经起到很好的紧松刺激作用。研究显示,多动脚趾可以养脾胃。

足三里是人体的保健要穴,位于膝眼外下方。每日按揉50~100次,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有人会发现舌头之上出现齿痕,不知到这是怎么一回事,事实上这是因为身体内部出现小丸工具箱压制字幕注意了问题所导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舌头有齿痕是怎么回事,舌头有齿痕怎么调理,导致舌头有齿痕的疾病有哪些。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10:20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13:19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湿气会诱发140多种疾病,告别湿毒的重要方法:健脾胃,五行循环天地人。湿气会诱发140多种疾病,病由心生,病从心灭,我佛慈悲,佛医有缘。

佛医学是佛门人士创造和传承的医药学,以三学、四大、五蕴等佛学理论为指导,身、心、灵调理与诊疗并重,以最终达到人体内外环境全面协调。中国的佛教医学与中医药学相互影响、糅合。据李良松教授考证,从东汉到民国期间,与佛教名词术语有关的医方名超过2000首。

至此,佛医与道医一起,不再深藏,开始显山露水,造福百姓,国家提倡,儒释道医学齐头并进,发放异彩,不但治病救人,也拯救心性缺失,在健康养生的同时,也挽救道德的沦丧。

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上医医国”最早见于《国语·晋语》。平公有疾,秦景公使医和视之。出曰:“不可为也⋯⋯吾子不能谏惑,使至于生疾”小丸工具箱压制字幕注意;文子曰:“医及国家乎”? 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医和认为“上医医国,其次疾(治) 人”,是医家的职责。

“佛教医学文化倡导一种‘治身更在治心’的健康观念。”学诚法师在序言中表示,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主流医学与传统医学有望趋向有机配合、相互补充的良性循环。“佛医不是传说,佛医更不是迷信。”李良松教授坚信,“随着佛医学的全面复兴,必将引领当代生命科学的潮流。”

佛医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揉合的产物。佛教医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诊疗方法和临床经验,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地位。

道医自古以来就有其名目,在唐代以前皆为道医,只有修道之人或者方士才能医病救人,如孙思邈、李时珍在当时都称为真人,都是有名的道士。唐代以后道医普传才衍变为中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中医在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佛医即佛教医学,是以古印度“医方明”为基础,以佛学理论为指导,对人体的外科、内科疾病治疗中形成的认识与经验...自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又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理论和临床特点,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医药学体系。佛教医药学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和临床诊疗体系正是得益于中国医学强大而厚重的体系支撑,才得以发展下来。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佛教医学、医药,其内容与理论更具有中国特色。

佛医在中国演变为极大流派。以河南嵩山少林寺药局为代表的中原佛医药流派,以西藏的藏医药为代表的西北佛医药流派,以浙江竹林寺为代表的江南佛医药流派,以药师佛为代表的精神医疗体系则广泛地融化为南传云南地域及北传八宗的为主的流派。

道医最早以五行理论为基础,在唐代以后道医广传衍变为中医,同样沿袭了五行理论,而佛医受此影响同样认为自然界可以和人类生命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古代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五方:东 南 中 西 北

五行:木 火 土 金 水

五味:酸 苦 甘 辛 咸

五脏:肝 心 脾 肺 肾

五感:怒 喜 思 忧 恐

五色:青 赤 黄 白 黑

五谷:绿豆 红豆 小麦 百合 黑豆

《本草纲目》中提到:“豆有五色,各治五脏,惟黑豆属水性寒,可以入肾。”这就与佛医中的“五行与以色养生观”有关,五行观将五脏、五感、五方、五行、五味、五色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五行间的相生、相克针对五脏以及其相对应的情绪有相应的调节作用。五行学说强调“以形补形”、“以色补色”,认为色黑者入肾,因为黑色属水,水走肾;且黑豆形状也和肾相似,所以把黑豆称为“肾之谷”。与黑豆补肾相同,绿豆补肝,红豆补心,小麦补脾,百合补肺。

中医曾沿着中国儒学思想而说“仁者寿”,而佛家则强调“慈悲是长寿之道”,显然在医学伦理方面中医与佛学是相通的。张仲景在其《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体现了“医为仁术”这样的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唐朝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就可以窥见到这样的佛学慈悲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佛医的全部行为都以佛教的戒律为约束,其历史发展对中医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医思想与中医思想的合一性

佛医思想在病因认识、治病方法、整体施治、生命研究、医学伦理、养生理念诸方面都与中医有高度的合一性

致病因认识的合一性

佛医既有自己的特色,又与中医有相通之处,如佛教的极微说和中医的元气论、佛教的缘起法与中医的天人感应、佛教的诸行无常与中医的恒动观、佛教的四大学说、五大归纳法与中医的阴阳五行说、都有相同之处。

治病方法的合一性

《黄帝内经》在用药物的同时,也倡导“治神”与“移精变气”,提倡用心药,认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佛医对于贪欲心过重的人,佛医以不净观来对治,对于瞋恨心过重的人,以慈悲观对治,若愚痴心太重,佛医就以因缘观来对治,明代憨山德清大师说“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担,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重和气泻肝肠。”从察病到治病、调养都已经十分有中医思想的痕迹了。

整体施治的合一性

从整体观上看,佛医与中医都是先以人的整体性入手,而西医则是先以人的局部入手,忽略了人的整体层次。

生命研究的合一性

中医对生命的研究,利用文字表达的本身,就超越了文字概念,类比推举抽象思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主要思维方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教中禅学的观念。对生命的研究,中医以抽象推举的思维方法设立“生命灵魂”的目标;禅医以“直指见性”的方法甩开形式的束缚,直接了当地接近生命的本体,这是禅医思维方式,是研究人体与生命独具特色的方法。两者高度相合。

医学伦理的合一性

传统中医使用中国儒学思想而持“仁者寿”,而佛家则强调“慈悲是长寿之道”。

养生理念的合一性

作为病因的烦恼包括七情致病的主要内容,造成人的性情偏颇,导致心身疾病。一般医生靠药物治疗,佛学医疾更多靠心,法眼识药,慈悲医病。中医养生提倡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

一言以综之,佛医与中医在养生观念上都重点强调了养心、节食。

神秘色彩的合一性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的率律去推判营卫、虚实与脉气盛衰等临床意义,是西方现代医学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所不能完全解释的内容。中医一直为西方医学所诟病,是因为中医领域中有许多西方现代科学所无法观测到的神秘内容,比如人体的的经络分布,精气神的存在,佛医中的气、脉、明点、业这些都被打上了“神秘主义”,被定为“迷信”。

当中医人士试图以科学语言解释这些“神秘色彩”时又被打上了“伪科学”。对于经络体脉,中医在物质研究上走出别样的路径,总结出人体穴位分布,开拓了针灸、艾灸等治疗方法。佛医对于气脉则在意念研究上走出了自由天地,开拓出深远细密的禅修方法。

其实,科学从来都是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的程度而不断修正的。一千年前认为科学的东西被五百年前的科学所否定,五百年前的科学又被一百年前的科学所否定,一百年前的科学被现在的科学所否定。那么现在的科学又怎么能保证不被一百年后、五百年后、一千年后的科学所否定呢?相信中医、佛医的诸多内容会和日食、潮汐一样,曾经的神秘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成为科学。

坐落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小寨的大兴善寺,院内立有一块刻着释迦如来双迹灵相图的石碑。灵相图依碑文记载是唐朝玄奘高僧去西域取经,获此珍宝进呈唐太宗,令刻石碑留传至今。图中足底刻有九种不同的图案,这些图案在足底上的部位同当今使用的足底反射区有着微妙的联系。

1.古代图上十个足趾上有八个“卐”字轮,它当时代表的是佛徽,为吉祥之意,在当前足健法中证实是额窦反射区。按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讲,额窦是共鸣的器官;按我国传统的气功学讲,额窦有玄关之称,是气功修练的重要气穴。

2.从图中看到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处是一把宝剑,意为智慧之剑,它含有“可断除人的一切烦恼”之意。在足健法中这里是甲状腺反射区,按摩这个反射区可刺激内分泌系统,对人的心理、情绪和精神均可产生调节效应。

3.位于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是两条鱼。食、性两欲是人的本能,也是烦恼之根源。在足健法中这里为食道、甲状腺对应部位,按生物全息律证实又是生殖系统对应部位。因此,此处的机能对人体的两欲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

4.位于第三、第四跖骨处是一座宝瓶。密宗修炼的基本功之一是宝瓶气,功法是以发音为主。在足健法中这里是肺的反射区。

5.第四、第五跖骨之间是一个海螺。佛教中称为法器。在足健法中这里左足为心脏反射区,右足为肝脏反射区。

6.足心是一个法轮。佛教中称法轮为大宇宙运行的法规。在足健法中这里是腹腔神经丛和肾脏反射区,从生理意义上讲,此处可以称为人的生命之“法轮”,即先天之本为肾,肾又是藏先天之精气之处。腹腔神经丛又名为“太阳神经丛”,此处对腹腔各脏器以及人体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人体的能源,是调节内分泌及新陈代谢的中心处。

7.再看足跟部位为莲花,而且是三朵莲花向上,一朵莲花向下。在宗教中称莲花为净水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只有修炼成道,才能登上莲花宝座。在足健法中,这里为生殖腺反射区,也就是内含气功修炼丹田之意。

佛教中的这一足迹图,是对目前足诊疗行业反射疗法最好的佐证,也是佛医与中医最好的结合。

佛医强调“预防医学”,佛菩萨所做的就是防微杜渐,在“因”上把病排除了,就防止了疾病的开花结果,酿成苦果。佛医“治未病”的理论要比中医完善、彻底。

佛医和中医都认为,疾病可以依靠人体自身的愈合功能治好,佛医有“物药”、“法药”之分,物药治身,法药治心,普通中医只重视物药部分,而佛医在治身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心的观念,通过“法药”来使人自愈。平日所见的法事法会,经、律、论也是法药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声明:本文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和媒体报道,如有侵权,告知即处理。

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99.9%的人都看了,爱美的女性都对自己的身材很重视。

99.9%的人都看了

爱美的女性都对自己的身材很重视,所以会想尽一切办法来达到目的,中医学认为,肥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中医可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下面,为大家推荐中医五行减肥的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网导读: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详解!五行学说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中医常用五行解释五脏的相生相克关系。下面介绍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的相关知识,一起来学习下吧。

一、五行是什么小丸工具箱压制字幕注意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种属性,是抽象概念。

在中医里,用五行描述人体五脏系统(肝心脾肺肾)的功能和关系,注意这里的五脏也是个功能概念(称为藏象),并不限于具体的解剖上的五脏。

二、心肝脾肺肾对应五行:

火——心

心脏与小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血脉及整个循环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小肠, 心脏,肩,血液,经血,脸部,牙齿,腹部,舌部等方面的疾病。

木——肝

肝与胆互为脏腑表里,又属筋骨和四肢。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肝,胆,头,颈 , 四肢,关节,筋脉,眼,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土——脾

脾与胃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肠及整个消化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脾,胃,肋, 背,胸,肺,肚等方面的疾病。

金——肺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 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水——肾

肾与膀胱互为脏腑表里,又属脑与泌尿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肾,膀胱,胫, 足,头,肝,泌尿,阴部,腰部,耳,子宫,疝气等方面的疾病。

三、五行与五脏的生克关系: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为叙述方便,生者称为母,被生者称为子)。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两者都很重要,不要觉得相生就好,相克就不好。巨人症就是生长缺少克制的病例。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保持事物发展变化的平衡与协调。

1、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是这样的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藏血用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心之阳气用以温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滋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是这样的

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火克金。

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在生活中因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引起的脾胃湿气等问题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生活中经常听人说“最近越来懒了,身体乏力,贪睡早晨又起不来,刷牙的时候嗓子不舒服,口干口苦,容颜憔悴,皮肤暗谈无光..其实这些都是湿气重的表现,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究竟身体哪里出现了毛病?

如果你伸出自己的舌头,观察下舌头的边缘,如果舌头边缘有锯齿或者有白白的舌苔,就像下面这种:

一旦舌头出现这种信号,说明你体内有严重的湿气,一旦被湿气缠身,那么后果非同小可。

我绝非危言耸听,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这是湿气缠身的信号,几年之后,很多绝症将会找上你,让你痛不欲生。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这看起来没有什么,实际你的健康,容貌,事业将很快被毁掉。

让我慢慢道来,究竟湿气有多可怕?

湿气在内首先会侵犯脾胃,然后停留在肾,继而湿气会侵犯心肺,同时,湿气下侵肝,胆,膀胱,五脏六腑,无一能幸免。

湿气会伤害人体的五脏六腑,最常见的有:肝有湿,脾有湿,肺有湿,肾有湿,胃有湿。五脏六腑被湿气侵害,外在就会表现出种种不适。

有湿气的人,身体会出现数十种不适:

①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②口干,口苦,口臭;③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④头发油腻,脱发,白发;⑤肥胖,减肥后容易反弹;⑥浮肿,眼袋下垂;⑦腰酸关节疼痛;⑧胸口闷;⑨黑眼圈;⑩睡觉打呼噜;⑪头晕没精神,特别疲劳;⑫阴部潮湿;⑬阴囊潮湿;⑭对房事不感兴趣;⑮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⑯白带有异味,瘙痒;⑰皮肤油腻,起湿疹等等。

一些人对照下面的症状,一一检查下,会吃惊的发现自己符合很多种,有一些被湿气缠身多年的人,会发现自己几乎每一条都符合。

这是因为湿气停留在哪里,身体就会以某一种症状表现出来,例如湿气在肝胆,就会出现口干口苦,湿气困脾就会出现舌苔黄腻,胃有湿,就会出现消化不良,胃脘痛等等。

这并不是最可怕的结果,毕竟身体的这些小毛病,大部分人都觉得没有什么。但是湿气还有两个对人最严重的影响:

1,湿气会影响一个人的皮肤,容貌,体型。

一旦被湿气缠身,皮肤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皮肤会油腻,毛孔粗大,暗黄没有光泽,严重者会长斑长痘。我经常发现一些女生,原本是漂亮的美女,但是她所有的美貌都被湿气毁掉,至为可惜。

湿气会让人变胖,即便是干瘦的人也会有小肚子,有些长期被湿气困扰的人,无论怎么减肥都会反弹,最终体重逐年增加,终于一胖毁所有。

2,湿气会诱发140多种疾病。这些疾病大部分牵连日久,很难被彻底治愈。根据最新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医湿病论治学》,下面这些疾病均由湿气引起:

上面表格里面,得上任何一种疾病,都会让人极为痛苦,这些疾病的诱因是湿气,所以中医把湿气归结为万病之源,如果你对此毫不在意,那么多年之后当这些疾病找上你的时候,你的健康,容貌,事业都将被一一夺走。

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关于湿气的知识,早先我和大部分人一样,对养生嗤之以鼻,对湿气毫不在意。

但是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湿气会毁掉一个所有的健康,容貌,事业。

记得我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在广东深圳待了两年。

一到秋天,我就感觉自己身体出现了很多小毛病,最突出的表现是每天早上很难起床,怎么睡都睡不够。皮肤变得又黄又油,后背密布皮疹,体重也增加了十多斤。

上面表格中的7种皮科湿病,我竟然患上4种:粉刺(痤疮)、脚湿气(足癣)、湿疹,荨麻疹。

尤其是湿疹和荨麻疹,让我痛不欲生,医生每次只会给我开点药膏,开上几盒抗过敏的药物,只要某一天忘记吃药,荨麻疹就会弥补全身,痛不欲生。

脾胃湿病方面,我经常胃痛、腹痛、便秘、呕吐;肾膀胱湿病方面我出现了早泄,阳痿,前列腺炎。

当我患上这些疾病之后,根本无心工作,后来我实在受不了赶快逃离了深圳,回到了我老家。

后来,在我母亲的建议下我开始祛湿,说真的,目前网上,书籍,养生节目里面介绍的祛湿方法,我感觉都是在扯淡。

比如祛湿的方法有:拔罐,按摩穴位等等。

我并没有否认这些方法确实能祛湿,但是大部分人无法坚持,谁能一直坚持拔罐呢,10个人中一个都没有,谁会准确的找准穴位,来通过按摩穴位来祛湿呢?

2013年,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

当时正值秋天,潮湿的天气让我的荨麻疹和湿疹更加严重了,于是我找一位中医挂号看荨麻疹和湿疹,他认为我体内湿气很严重,必须先去湿,于是他给我开了一个祛湿的方子。

这个配方名字叫做蒲香饮,由赤小豆,薏苡仁、蒲公英、冬瓜,荷叶、藿香、茯苓、桑叶、淡竹叶、栀子,显脉旋覆花、、薄荷、马齿苋、金银花,菊花15味配方组成。

知道告别湿毒的方法吗?

很多人早上起来刷牙时,会出现恶心的情况,只要一刷牙,就会想呕吐恶心反胃的感觉,嗓子总是有一种不舒服不干净的感觉,这是正常的呢,还是说明你身体有某些疾病呢?

如果你伸出自己的舌头,十有八九会发现自己:舌头边缘有锯齿状,白白的舌苔铺满了整个舌头,舌头中间还可能有裂纹......

如厕后会发现自己大便溏稀不成形,需要很多手纸才能擦干净屁股,有时候还便秘......

是不是预示着身体有什么重大疾病呢?

如果你去医院,很可能也查不出什么疾病。但你并不放心,因为每天,你可能都会受到下面这些症状的折磨:

①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

②口干,口苦,口臭

③痰多,咳嗽,嗓子不清爽

④头发油腻,脱发,白发

⑤肥胖,减肥后容易反弹

⑥浮肿,眼袋下垂,

⑦腰酸关节疼痛,

⑧胸口闷

⑨黑眼圈,

⑩睡觉打呼噜,

⑪头晕没精神,特别疲劳

⑫阴部潮湿,

⑬阴囊潮湿

⑭对房事不感兴趣,

⑮脸上长斑,起痘,满脸油光,

⑯白带有异味,瘙痒,

⑰皮肤油腻,起湿疹等等

到底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先看完再说吧!

中医将齿痕舌或者舌苔黄腻,大便溏稀不成形,满脸油腻,嗜睡,困乏无力等等这种状态称为湿气重。湿气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病邪之一,为中医最重要的一个常识。

体内湿气重,导致水湿内阻,造成舌头胖大,舌的边缘受到牙齿的挤压,久而久之,就成为了齿痕舌。所以舌头边缘有锯齿,说明体内长期有湿气。

如果天气渐暖,喝水较少的时候,即便没有锯齿舌,但是舌苔会呈现黄色,口干,口苦会更加严重。

湿气重并非仅仅引起齿痕舌和大便溏稀这么简单,毕竟这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身体的其他症状会越来越加重,最终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起初湿气重的人只是感觉舌像异常,大便溏稀不成形、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关节疼痛,体型肥胖;久而久之还会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湿气还会极大的影响一个人的容貌,表现在皮肤上会出现长斑长痘,暗黄无光;表现在体型上就是水肿肥胖,大腹便便;表现在精神气色上就会出现无精打采,困乏无力。

湿气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多症状呢?

这是因为,湿气入侵人体,在内伤害五脏六腑,引起脾虚,肺弱,肾虚,胃弱;在外部则表现为口干,口苦,嗓子发炎,头晕头痛,皮肤油光,满脸起痘,全身肌肉关节痛,皮肤湿疹泛滥等等。

值得深思的是,湿气对人的健康危害如此之大,按理说人们会特别重视祛湿,可是为什么湿气还是非常普遍,甚至十人九湿呢?

真实的情况是:

1,很多人湿气重,首先会想到去吃一些利湿渗水的东西,但是湿气重,首责之于脾,可惜很多人在健康方面都是小白,外行,祛湿的时候常常单纯的吃下了类似红豆薏米粉之类利湿渗水的东西。脾虚不解决,湿气不可能根除。

2,湿气在外会有很多表症,如皮肤油腻,口干口苦,嗓子干痒,长痘,湿疹,腰酸背痛等等。

有人吃了健脾健胃之药,也服用了利湿渗水之药,但是表症并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于是常常中途放弃。那些购买各种祛湿产品的,有半数吃到中途都放弃了。

中医是如何正确的祛除湿气的呢?

其实中医对湿气的祛除有严密的逻辑和方法,早在东汉《伤寒论》金代《脾胃论》都有论述。正确的祛湿的方法一定会遵循这样的原则:

1,主责:健脾健胃,利水渗湿

2,在内:兼主责更益宣肺、清心净肝、促肠胃等调和五脏六腑。湿气的根源在于脾虚,虽首责脾,实非局限在脾。所以真正的中医祛湿的时候,必然会用健脾健胃的药材再配合利水渗湿的药材,同时兼顾五脏六腑才能真正从根本去湿。

3,在外:针对湿气引发的表症同时用药,短期消除表症,常常几天就见效,让湿气重的人能增强信心,长期坚持吃下去。

如何自测下自己是否有湿气?

从内而看:

1,胸口闷,喉咙有痰(肺弱)

2,机能衰退,对房事不感兴趣。(肾 虚)

3,舌苔厚腻,食欲不振,食物不消化容易成积食(脾虚)

4,体重逐年增加,肥胖水肿。偏瘦的人也会有小肚腩(同样说明脾虚,因为脾虚是导致肥胖的主因)。

5,频繁的胃痛、腹痛、腹泻,便秘或大便不成形(胃弱,肠道不好)

6,舌苔糙垢根厚,质红且干,脉多弦滑而数,大便干结(胆不好)

7,小便涩黄、排不干净(膀胱不好)

8,心慌、心悸、动则气急、气喘(心脏不佳)

在外表症:

①困乏无力,无精打采,怎么睡都睡不够。头晕犯困;② 嗓子发痒,口干,口苦 ,口渴;③全身肌肉关节痛; ④头发油腻,皮肤油光,满脸起痘,浑身黏黏;⑤大便糖稀而肛门涩痒;⑥皮肤有湿疹,皮肤瘙痒;

看看这14条症状,你会恍然大悟:湿气是在内来看就是脾虚,胃弱,肾 虚,肺弱,胃弱;在外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表面症状。

湿气伤人隐蔽而缓慢,一旦符合1-2条症状,就要赶紧祛湿气了,如果符合很多条,肯定健康正在恶化,祛湿就刻不容缓 。

否则难缠的湿气会夺走你美好的生活,让你满身都是毛病。更重要的是,湿气缠身的人浑身没有精神,灰头灰脸,在职场上和事业上往往力不从心,被同事和竞争对手远远甩开。

我之前对这些一点也不懂,在生活中从来都是怎么随意怎么来,晚上很晚吃饭,还喝冷饮,洗了头发从来不吹干,下雨天几乎不打伞,衣服淋湿了继续穿。

到了28岁,身体出现了好多小毛病,皮肤头发特别油,口干口苦,嘴里发粘,从来不和异性接吻,因为嘴里不清爽。更要命的还导致了肾阳虚,对房事不感兴趣,出现了疲软不举的现象。

我的感觉就是:湿气的症状每一条我都基本符合。

但是我散漫成了习惯,毫不在意,有一次看一份资料报道一位44岁的女士,年轻时因为做过人流而受了湿气,中年就患有肺癌、骨癌、已成绝症。

最终我还是把湿气缠身这个难题给解决了。

我一个朋友患了风湿,常年固定找一个老中医调理,于是带我去看了看。

老中医看了我的症状后给我开了一个食疗除湿气的方子,老中医说:早餐吃一次,晚餐吃一次,3天就会有感觉,7天觉得精神足,15天明显感觉身体好起来。但是不要停,至少坚持28天,湿气就会连根祛除。

老中医开的祛湿名方叫和一散,和一散由18位配方组成:鸡内金、砂仁、槐花、菊苣、马齿览、显脉旋覆花、南瓜子、金银花、茯苓,菊花、赤小豆、薏苡仁、百合、葛根、红枣、芡实、山药、荷叶、。

我看到这个方子里面有茯苓,菊花,金银花,凭借着一些简单的养生知识,感觉和一散应该有效,果然当我喝下和一散之后,第二天我发现嗓子清爽了很多,要知道口苦,嗓子有痰几乎每天都折磨我,从来没有好转过。

从此之后,我一直珍藏着和一散,它见效太快了,而且配方全面,总是能解决我身体上的很多小毛病。

有时候我晚上应酬喝酒,抽烟太多,第二天口干口苦,我会立刻拿一包和一散喝下去,人就清爽了;有时候吃的太多,消化不良,马上喝和一散,胃胀就会好转;有时候着凉之后,马上喝和一散,鼻塞就会缓解;有时候上火了咽喉痛,牙齿痛,马上喝和一散,就不怎么痛了;有时候便秘,肛门涩痒,马上喝和一散,第二天排便就顺畅了......

最重要的是,在使用和一散之前,我试过很多中药,但是常常吃了一周左右发现吃了就像没吃,一点反应都没有,不自觉就放弃了。

而和一散见效如此迅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决定:即便和一散口感不怎么样,也要长期喝下去,几个月后和一散彻底的祛除了我的湿气。

还有一点也让我非常意外。我有个表弟经常喝酒导致身体虚胖,挺着大大的啤酒肚,我推荐他喝这个,一个月他的体重竟然神奇的下降了15斤,而啤酒肚也小了很多。老中医说,这个也是和一散的魅力之处,18种配方绝不是胡乱搭配,荷叶精华和五谷纤维的巧妙融合成就了和一散具备减肥功效的神奇。不过老中医说,要想充分发挥减肥功效建议早晚直接代餐。

为什么和一散见效如此迅速呢?

中医说:湿气首责之于脾,却不局限于脾。所以和一散配料众多,对内调理脾,胃,肺,肾;对外消除湿气引发的嗓子发痒,口干,口苦 ,口渴,全身肌肉关节痛 头晕头痛,皮肤油光,满脸起痘,大便糖稀而肛门涩痒,皮肤湿疹等等表症,而且常常几天就见效:来看18味主配方功效:

1)鸡内金:健脾健胃;

2)芡实、山药:益肾祛湿;

3)茯苓:治脾虚失眠;

4)砂仁:温脾祛湿;

5)赤小豆、薏苡仁:利水渗湿;

6)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肺久嗽而咳唾痰血;

7)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对头痛、腰酸背痛,口渴,湿疹,脖子疼都有缓解作用;

8)马齿苋:心腹胀满,小便涩少;

9)菊苣:用于湿气引起的胃痛食少,水肿尿少;

10)显脉旋覆花:在云南俗名“小黑药”祛风湿;通经络;对全身酸痛甚效;

11)槐花:对肛门涩痒有效果,还可以用于痔疮而引起的便血;

12)菊花:疏风、平肝,对头痛,头晕有效果;

13)金银花:嗓子发痒,口干,口苦有效果;

14)荷叶:消风祛湿,生发阳气,对肥胖也有效果;

15)南瓜子: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

很多人以为祛湿用点红豆薏米粉就好,可是很多人坚持喝了大半年,效果并不显著。

其实,红豆薏米粉之所以流传很广,一是因为其确实有利水渗湿之效,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它足够的简单,便于使用。

但是长期湿气困身,必伤及脾,此时仅用红豆薏米粉效果不大。

专业的做法就是红豆薏米只是配方中很小的一部分。

所以,外行祛湿会轻信红豆薏米,而内行会选择祛湿更专业的和一散。

我有一个女性朋友体内湿气特别严重,导致了肥胖还伴有脱发,同时还有多汗口苦,慢性咽炎,大便秘结,头发稀疏,油腻,头皮屑较多等症状。

我推荐她吃和一散,她并不以为然,勉强喝了2天,奇迹出现了,她发现口苦,大便秘结,痘痘都有好转,而且嗓子竟然轻松了很多,喝水没有那种刺痛感了,所以她开始天天坚持吃和一散。最后体重还下降了10多斤。

我觉得这个和一散特别适合忙碌的年轻人,因其见效很快,容易让人坚持吃下去,因为有7味配方都是改善湿气引发的一些表症,所以能马上见到效果,让人有信心坚持下去。

人在年轻的时候,很容易忽视湿气的危害,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事实却很可怕。

很多人都知道湿气会恶化很多疾病,但是却没有认识到更严重的危害是:湿邪不去,很多病怎么治也治不好,吃再多的养生产品,保健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湿气会影响一个人的脾胃,会阻止营养药物的吸收,而且它是疾病的帮凶和诱因,让有些疾病反复发作。

例如湿气下袭会造成男性阴囊潮湿,功能低下。我一个朋友吃了特别多补肾的产品,花费了几千块,毫无效果,原因就是体内有湿,吃再多的补肾产品也达不到效果。

女性湿气下注胞宫可致白带增多,瘙痒异味,日日洁阴,还是会反复发作,因为湿气会提供细菌的繁殖环境,让你无法彻底消灭病菌。

湿气会导致满脸油光,特别容易长痘,湿气不除,你用任何祛痘产品,痘痘也会此消彼长。

湿气蒸腾至头部,引起头发油腻,导致脱发,这时候使用再好的生发产品都是白费。

湿气引起大便溏稀,你觉得没啥大不了,但是每天都要用很多手纸擦屁股,最后的结果就是导致痔疮,怎么治疗,痔疮都会反复发作。

湿气引起肥胖,这种肥胖主要表现为水桶腰,大腿粗。湿气不除,你怎么减肥都会反弹。

其实中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是“养生之前先祛湿”,只可惜知道的人很少。

前面说过,湿热毒三种,他们特别容易勾结到一起,形成恶性循环,很多人只知道湿气,不知道湿气郁久而化热;或者只知道毒素,知道排除体内毒素,一身轻松,却不知道还有湿气和热,所以大部分人总是无法彻底去除体内的湿热毒,导致自己容貌受损,引发多种疾病,饱受折磨。

这个和一散能同时解决这三个问题,既能去湿又能除热排毒,而且见效很快,容易让人坚持吃下去。

其中鸡内金、芡实、山药、砂仁、茯苓、赤小豆、薏苡仁健脾去湿,菊花、槐花、显脉旋覆花、金银花、菊苣、百合、荷叶、马齿览、葛根清热排毒。不得不惊叹,和一散真是一个非常经典非常完美的方子。

养背就是养阳,养阳就是养命。

立秋之后,气血走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去湿排毒的通路,那么在这个季节做好这条经络的保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膀胱经在人体的背部,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可在背部找到相应的对应区,如背上部对应肺和心脏,背下部对应脾、胃、肝、胆,腰部对应肾、膀胱、大肠和小肠。所以秋后养背也成了养生很重要的一点。

五脏六腑在背部的反应区

肺部娇嫩最上面,左边为心右为肝,

下面左脾右是胆,再下左胃右小肠,

臀上左肾加膀胱,右边子宫和大肠。

1.大椎突出、色素沉着

肩颈长期劳损,易引发肩周炎,肩颈经络不通,脑部供血供氧不足,容易头晕头痛,心慌胸闷。

长痘:肠道宿便便堆积,毒素代谢缓慢,便秘、腹胀、肠鸣。

2.肺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肺功能减弱,易引发鼻咽问题,鼻炎、咽炎、候咙,干痒、易上火、胸闷气短。

3.心区

毛孔粗大、色素沉着;

长痘:心火旺,有心事,浅睡多梦,心悸,心慌,手脚冰冷。

4.肝区

明显凸起:肝火旺、心情抑郁或脾气暴躁,面黄,口苦,目赤干涩,解毒功能弱,易引发洒精肝,脂肪肝,胆结石,两肋满胀,后背发沉,容易小叶增生,乳腺增生,手脚冰冷。

5.脾区

推膀胱经时更容易判诊,有气节、肿胀:——肤色暗黄、皱纹明显、胃口不好、胃火或胃寒、口臭、胃胀胃疼、打嗝反酸,肌肉松弛、易淤青,月经不调。

6.肾区

发黑、色素沉着、肾虚纹、腰眼深:——肾气不足,易脱发,记忆减退,睡眠质量不高,夜尿频繁,易受惊吓,黑眼圈,眼袋明显,耳鸣,易浮肿,怕泠,手脚冰,内分泌失调,月经不调,妇科疾病,夫妻生活不和谐,性冷淡,不孕不育,腰酸背痛,下肢循环不好。

脊柱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各脏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经上,这些经穴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刺激这些穴位可起到振奋阳气、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见,人体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对内脏功能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可调和阴阳,延年益寿。

五种常见的养背方法

1.捶背、搓背、撞背

捶背:捶背又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经活血,振奋阳气,强心益肾,增强人体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可在洗浴时进行。以湿毛巾搭于背后,双手扯紧毛巾两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发热为止。注意用力不宜过猛,以免搓伤皮肤。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闷、腹胀之功效。

撞背:双足与肩同宽,背靠墙壁站立,约相隔20~40厘米,全身放松,身体后仰,用背部撞击墙壁,用力适度,借撞击的反作用力使身体回复直立,撞击下背部时,上身适当前倾,使下背部略向后突出,然后进行撞击。

撞击时意念贯注背部,使意气集中于腰、肩、背之间,撞击100次左右。可提升阳气,调节内脏,能使全身气血通畅。

2. 按摩开背

精油开背是一种按摩方法,是一种精神上享受。活络精油配合独特开背手法,进行松筋开背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精神压力,消除疲劳,紧实肌肤,改善睡眠!特别适合肩颈僵硬、腰酸背痛、失眠压力大等亚健康人群。

3.背部捏脊

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五脏背腧穴,可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的作用。

「捏脊」是儿童推拿手法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可用两手沿着脊柱的两旁,用捏法把皮捏起来,边提捏,边向前推进,由尾骶部捏到枕项部,重复5~10遍。其实,不仅是小儿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来治疗保健。

捏脊对于虚性体质常见的疲乏、消瘦、失眠、食欲不佳、消化不良、怕冷、易感冒、肩背腰疼痛都有很好的效果,各种文献报道中的适用范围则更为广泛,将它誉为调理虚性体质的“金钥匙”也不为过。

提示:有些人一次捏脊会很痛,有的人会疼的掉眼泪,如果坚持了下来,疼了三天之后开始有通畅的感觉,如果三次之后仍然很痛,建议先用火功推背法做7次,就不会再疼了,不会火功推拿的人,可以用艾灸代替。只要坚持捏脊半年,你的体质会好于以前3倍的你!

4.背部拔罐

在背部的膀胱经和督脉走罐可以治疗许多疾病,特别是在背部的膀胱经和督脉走罐,可疏通膀胱经和督脉之经气,振奋阳气,调理五脏六腑之功能。

背部走罐可治疗包括感冒,发热,咳嗽,哮喘等症等呼吸系统疾病,脾胃虚弱引起的慢性胃肠道疾病,以及由脾胃湿热引起面部痤疮等。

5.背部艾灸

艾灸是借艾火的纯阳热力和药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可以强身健体、培补阳气,调五脏气血、安神定志、通经活络。

背部肉多肉厚而且发硬的人群,基本上身体都有些问题,做好背部的推拿和艾灸非常重要。

背部艾灸多采用艾条悬灸和艾灸盒施灸的方式,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不会烧灼皮肤产生疤痕的特点。

秋后不养背,到了冬天要遭罪!

今天,你做背部保养了吗?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十一集五行循环天地人

【提要】五行,是解开《黄帝内经》之谜的一把钥匙。中医临床离不开五行。

阴阳五行贯穿《黄帝内经》全书,是解开《黄帝内经》,乃至整个中医学之谜的一把最为重要的钥匙。离开了阴阳五行,便没有《黄帝内经》,从而也不会有中医学。

《黄帝内经》首先指明的,是人与大自然的五行关系,也就是将人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运用五行属性归类的方法加以阐明,包括五方、五时、五气、五化、五色、五味等。其次是五行与人的关系。就是把五行与五脏、五体、五窍、五华、五声、五志、五神等相配。最后,是五行与疾病,以及临床诊治,这是以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为指导的病理学说。

根据五行相克,可得知肾制约心,心制约肺,肺制约肝,肝制约脾,脾制约肾。一旦制约太过,或者说相克太过,就会出现相乘现象,出现病变。比如肝克脾,如果太过,则出现脾虚和肝气太旺。相侮,是相克的反方向所导致的病变。比如金克木,即肺制约肝,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肺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如果肺气不足,或肝气、肝火太旺,则出现肝火反克肺气的病理变化。

(字幕:泄木补土

《汪石山医案》)

一人,五十来岁,脸色苍白,性子急,跟人家说话,只要一句不合,便叫号咆哮不止,接着就气喘,又是厉害点还会呕吐。有一天,他对家人又喊又叫了半天,忽然,左乳下方的一个小局部出现疼痛。以后,又因为过于恼怒,觉得腹中有一股秽气上冲,冲上便咳,咳多了便吐,或者干咳无痰,严重的时候甚至吐血,有时还出现忽冷忽热类似疟疾的症状。有的医生当作疟疾治,有的医生从痰治,有的医生从气治,都没有疗效。最后,请来名医汪石山。汪医生诊断:“此土虚木旺也。”也就是说,病人脾虚肝旺。病人性急多怒,肝火时常引发,所以导致左乳下方疼痛。这是肝气郁结在此。秽气上冲,是肝火侵犯脾,逆而向上。呕血,是肝被火侵扰,不能藏其血。咳嗽,是肺(金)失去脾(土)所提供的营养,又受到火克而造成的。呕吐,是脾虚不能正常运化,食物郁为痰。之所以出现一寒一热,类似疟疾的症状,是因为体内的水火正在交战。妥当的治疗方案应该是:泄肝木之实,补脾土之虚,清肺金之燥。汪医生所言不差,因此药到病除。

(字幕:佐金平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在他的著作《黄帝内经临证切要》中记录了这么一则病例:

1987年3月5日,病人汪某来到门诊部,他心情抑郁,沉默寡言,目光呆滞。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图教授介绍说:“病是什么样子呢?就是一种抑郁状态,就是西医所说的燥郁症的抑郁状态。就是没兴趣,吃没兴趣,穿没兴趣,工作更没兴趣。甚至于活者都没意思。沉默寡言,就不说话。当然这个人还算比较好的,他还能主动的找我说话。当然这类病人,有的医生问他,就不说话。这个病人还是自己述说的病情,不算很重的。当然,他又不爱说话,沉闷。这种情况,按中医说,都属于肝郁的状态。而且看看他的舌苔和脉象,舌质红,脉象比较,中医叫弦数。数就是快吧,跳得比较快,是有热的现象。所以当时辩证认为是肝但郁热,肝胆的热郁在里头了。所以就闷闷不乐,就沉默寡言。中医理论里头还有一条叫肝为语,肝的表现在说话方面。这沉默不语是肝郁,滔滔不绝也是肝郁呀,所谓语以疏之,她想靠说话把自己的肝气疏泄疏泄。那么,这个病人是沉默不语的状态。我当时说呢,就给他用了一个疏泄肝胆郁热的方法,其实中医界都知道的,就是柴芩温胆汤的这个方子,来疏泄肝胆郁热。这样的话呢,好像还不够完善。因为我有这个经验,单纯疏泄肝的方法有些效果,效果可能会来的更慢一些。于是又给加上另外两个药,就是利肺气的药。肺(啊)在《内经》的中医理论里边,按五行说是属于金。肝胆在五行里边是属于木。这金克木,这个大家都熟悉嘛,用斧子可以砍木头嘛。”

王教授运用《黄帝内经》木得金而伐,佐金平木的五行学说。就是指金可以克木,肺属金,肝属木,养肺可以克制肝木,抑制肝胆郁热。

王教授说:“这方面疏泄肝胆,这方面加点金药,砍它两斧子,这样的话呢,他的那个肝胆郁热就去掉了。所以这个病人后来恢复的很好。”

(字幕:补土生金

《吴鞠通医案》)

一人,二十四岁。右肋痛,胸中似有郁结的硬块,感觉堵塞,另外肝气郁结而吐血。七月二十五日,吴鞠通医生开出药,到八月四日,病人再次吐血,并且不能进食。吴医生采用“和肝络,养胃阴”两种方法都有了疗效。但仍然咳嗽,胸中隐隐作痛,气喘,虚弱。吴医生继续采用“补土生金”之法,这就是补脾胃以养肺。脾胃属五行之土,肺属五行之金,补土生金。肺得到调理后,病人的咳嗽、气喘等症状自然消失,病人痊愈。

(字幕:壮水制火

《江汝洁医案》)

一位妇女,从上身开始到脸部、头部都发痒,同时又刺痛起块。众医生都说是风证。江汝洁医生仔细诊脉后发现,病人左手脉细,右手脉微实。江医生想起《黄帝内经》的话,脉微就是虚,脉弱也是虚,脉细是气血两虚。心主血,肝藏血,这是血虚无疑。肾藏精属水,这个部位的脉微是水不足,是肝和肾的火炎而引起的疾病。《黄帝内经》说,诸阳为热,乃热在肺。这是由于火克金的缘故。肺主皮毛,肺有病症,在皮毛上会有所反应,所以才会皮肤发痒,起块。皮肤的疾病属肺主管,治疗上应该是补水以制火,养金以伐木。就是说,补肾水来克制肾火,滋养肺以克制肝,以达到阴阳五行平衡,使妇人的疾病痊愈。

(字幕:补土生金

《汪石山医案》)

一个人,三十多岁,形体壮实,皮肤黑。一向怕热,但酷好喝酒。

一天突然发病,汗出如雨,四肢无力,并且怕冷。小便少而短。发红;大便要不就是泄,要不就是干燥秘结。饮食减少。医生当作风证治,无效。到了夏天,请汪石山医生来看。汪医生说,这是痿证。朱丹溪说过,痿证断不可当作风证治。《黄帝内经》说,痿有五,皆起于肺热。就是说,痿证(都)是因为肺热引起的。这样,便知道如何治疗了。《黄帝内经》又说,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就是指胃和大肠。胃属土,肺属金,大肠亦属金。金依赖土而生,土亏,金就失去所养,而不能生肾水。水干涸,火就旺盛。肺也就被火伤得厉害,况且胃主四肢,肺主皮毛。病人四肢无力,是明显的胃土亏损;病人出汗如雨,是典型的肺金受伤。所以按《黄帝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方法。经验老到的汪医生即(按此法)投之以药,病人自然就好了。

(字幕:滋水涵木

中华中医药学会国医馆)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洪图先生问就真的女病人:“现在来了吗?”

“来了。”女病人说,“就在吃了您的药后第三天,就开始了。现在差不多了。”

王教授问:“吃这个药以后,大便好点了没有?”

病人答:“大便好了。”

“这个肚子,腰痛呢?”

“腰痛也好一些。“

“睡眠好点了没有?”王教授问。

“睡眠也好一些。”病人回答,“但是我现在睡醒了以后还是有汗,每天早上睡醒了有汗。”

王教授一边给病人切脉,一边问病人:“睡醒了有汗,多吗?”

病人答:“第一天多,吃完了药以后,第一天汗很多,第二天汗就少了。”

“那还可以呀。过去了,月经过去了吗?”

“嗯。第五天了,差不多了。”

王教授听了后点了点头。

“就是好一些。头晕也好一些。”病人说,“体力也好(了),这两天,每天都去爬一爬山。这不,刚从山上下来,早上起来爬山去了。”

王教授说:“来,看一下舌头。”

病人让王教授看了舌头后,说:“这两次爬山,爬了一半就有一点恶心。感觉恶心完了以后有些不行。但歇了三十来分钟,就过来了。”

“你过去也不爬山吧?”

“不爬,从来不爬。”

“那你刚怕就怕山顶上去那颗不累吗?”王教授说,“要循序渐进。行,挺好的。腰痛好一些。大便也没有拉稀?”

“没有。”

“睡觉也好一些。”

王教授说:“其实西医也很难说是什么病,西医顶多说叫做经前紧张症。(就是)来月经时候的毛病。或者说是有些轻微的神经衰弱。所以来月经就腹泻,这个腰痛,失眠,就这些症状。嗯,平时还有些头晕。中医看,就用一些舒肝健脾的(药)就好了,当然也加一点补肾的药。舒肝健脾为主,加一点补肾的药。这不才吃了一个礼拜吗,正好这个礼拜月经该来了。这次月经来就不拉稀了,这次月经来腰就不那么痛了,当然还有一些明显减轻了。这个头晕也不明显了,起码是。一个是从脉上头呵,脉上头是弦细的脉,弦细的脉,按中医看是属于肝,病在肝。(脉)细呢,又是气血不足。所以说,既有肝气郁滞不通,又有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当然有肝血的不足。气血的化生之源,又在脾胃。所以肝有郁滞,要舒肝,脾胃不足,要调理脾胃。主要是用这个方子舒肝理脾。其实中医的灵方,用的是‘逍遥散’这个方子。逍遥散,其实情绪也不好,她没自己说,用着舒舒肝,补脾,再有呢,稍稍加一点补肾的药。反正肝血不足,跟补肾这又是相关的。在五行里,肝属木,肾属水,就是木水同源。那么在古代,这不叫慕水同源,叫肝肾同源。同事。还有一个说法,叫乙癸同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乙就是属于肝,属于肝;壬癸,癸就是属于癸水,水就属肾呀。乙癸同源,同源什么呢?就是同源于阴,同源于血。肝藏血,肾藏精,这叫肾水。因此在补肝的同时,再给点补肾的药,亚视很合理的,很合中医理论。吃了一个礼拜,她逐渐好转,也就对了。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这么治。”

(字幕:清金柔木壮水醒土《王孟英医案》)

吴酝香,自从春季欢乐感冒以来,没想到一直拖过了夏季到了秋季。病人痰多,体形消瘦。转眼间又到冬季,各种病症蜂拥而起,他耳鸣、腰痛、怕冷,一躺下却发热,一做梦,必定是兵戎相见,干戈不息。此外,动不动就发脾气。许多医生都认为老先生虚,而主张补,治了很长时间,却毫无效果。于是吴老先生卧床不起已有半年了,他的几个儿子无计可施。便向千里之外的王孟英医生送去急函,并由吴大公子亲驾马车,请王医生前来医治老父亲。王医生来后探视病人,见病人垂着头,呼吸急促,说话困难,面黑,舌黯无苔,不渴。王医生诊断认为,病虽然起于感冒,并且快有一年了。在询问病人平时的爱好后,却发现了另有原因。吴老先生生性好酒,逢酒必醉,三十多年来一贯如此。可见,并不仅仅是外来的病邪没有清解,主要还是由于嗜酒,体内积热时间太长,加上又服用了许多温补之类的药物,两热相互煽动,导致血液受损,引起一系列的病症。王医生说:“承蒙千里相招,我一定按《黄帝内经》的原则设法处方。”说完,大笔一挥开出六大类药:一,石膏、知母、花粉、黄芩等,清肺涤痰。即清金之火祛痰;二,青蒿、鳖甲、栀子、金铃等,柔肝泄热。即柔木泄火;三,元参、女贞、天冬、黄柏等,壮水制火。即壮肾制火;四,竹茹、旋覆、杷叶、桔红等,宣中降气。即醒脾降气;五,以龙荟丸直泻胆经之酒毒;六,以紫雪丹驱逐留在脉络及体内残留的病邪。吴老先生依方只吃了十剂药,便痊愈了。

《黄帝内经》根据脏腑的五行生克乘侮关系,对太过者泻之,不及者补之。确立了“补土生金,滋水涵木,壮水制火,扶土抑木,补火生土,佑金平木,金水相生,泻南补北”等行之有效的具体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医家运用起来得心应手,极易操作。这是在千千万万次临床中,总结出来的疗法,它炉火纯青,是我们民族家传的珍贵无比的法宝。在这些看似简单的话语中,内涵着多么深邃的生命真谛。它如此成熟,如此完善,以至我们无法测量它到底凝聚了我们祖先多少深思熟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