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小丸工具箱官方网站

739.小丸工具箱(小丸工具箱贴吧)

发布者:小丸工具箱发布时间:2022-06-17访问量:229

宁唯纯清宫记事文集

我是满族人,整个男系家族是由满蒙组成,可能是这个缘故,我对清朝739.小丸工具箱的历史颇感兴趣。本集编辑了有关清朝历史、起源、清宫及饮食方面的文章27篇。

目录

1、坤宁宫:不宁之宫和不住皇后的皇后宫

2、清宫禁地:住在东西十二宫的后妃

3、储秀宫:慈禧母以子贵的荣耀之宫

4、孝庄以后:因何无人敢住慈宁宫

5、慈禧是水果鲜花控

6、乾隆皇帝的千叟宴与瓦特蒸汽机

7、被孙中山和周恩来赞誉的“摄政王”

8、负义忘恩袁世凯

9、“御膳房”和清帝御膳的规矩

10、溥仪当年盗运珍宝所为何来

11、当年的宿舍与昔日的恭王府

12、乾隆棺椁两次神奇的游离

13、“宁古塔”秘史及满族老姓

14、满族人的老礼儿与禁忌

展开全文

15、细说皇帝吃饭的规仪

16、博学贪官和珅的四组数字(图)

17、品菜说史:道光皇帝与“改刀肉”

18、“康乾盛世”是被拔高的侏儒

19、品菜说史:乾隆爷与鱼头豆腐的来历

20、品菜说史:慈禧老佛爷与炒豆腐脑

21、品菜说史:卤煮火烧的前世今生

22、品菜说史:越吃越香的山西刀削面

23、郑孝胥 – 伪皇帝身边的大汉奸

24、悲哀并“性感”的“三寸金莲”

25、清朝太监的写真(略)

26、满族人老姓与汉姓对照

27、满族的兴起和清朝立国(1-4 略)

正文:

1、坤宁宫:不宁之宫和不住皇后的皇后宫

中国历代王朝中,清朝的规制可以说是最严的。但也存在规制以外的情况。就拿宫殿来说,慈宁宫是太后宫,但后妃们都住在东、西六宫,即东六宫的景仁宫、钟粹宫、承乾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和西六宫的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永寿宫、启祥宫、咸福宫,实际上的慈宁宫就没住过几位太后。再说乾清宫的西暖阁虽说是皇帝的寝宫,但住在里面的只有顺治帝和康熙帝。自雍正帝以后,皇帝都住养心殿。今天就说说作为皇后宫的坤宁宫。紫禁城的内廷有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也叫后三宫,是清朝帝后居住的正宫。坤宁宫宫名字取自《道德经》,即: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帝为天,属乾,故皇帝寝宫为乾清宫;后为地,属坤,故皇后所住为坤宁宫,而太后所居为慈宁宫,这是规制。就如乾清宫没住过清穆宗,慈宁宫只住过三位太后一样,清史上共有二十九位皇后,但真正住过坤宁宫的没有几位,所以是不住皇后的皇后宫。

其实,在明朝时,坤宁宫就是皇后所住的寝宫,直到崇祯帝的周皇后就是在慈宁宫自杀身亡的,康熙帝的两任皇后孝诚仁皇后和孝昭仁皇后均崩于坤宁宫。在明朝也有皇后在正位坤宁宫之前就命归西天。而明清两朝的坤宁宫,也多有不安宁的传说。

清军入关后,顺治十二年,将坤宁宫改建为萨满的祭祀地。雍正朝,雍正皇帝住在养心殿,皇后不住坤宁宫。坤宁宫就成了萨满教的祭神宫,空有了皇后宫的规制。有资料记载坤宁宫的祭祀,“将满洲萨满教原始、俚俗、粗犷、烦琐的祭祀礼仪,搬进皇家宫殿,戴上宫廷祭祀的桂冠。坤宁宫祭神时是宰猪、打糕、酿酒的场所。如祭祀用的活猪,抬到坤宁宫内炕沿旁,用热酒灌猪的两耳,猪被烫得嗷嗷叫,这就叫作“领牲”,就是神灵领受、知道了。同时,祝祷,奏乐。然后将活猪放在包锡的大案子上,宰杀,接血,去皮,节解,煮在大锅里;猪的头、蹄、尾燎去毛后,也煮在大锅里。将煮熟的猪肉,切成方块,叫作“胙肉”,摆上供桌,举行祭祀礼仪。”据《钦定总管内务府观行则例》和《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坤宁宫祭祀每天朝祭用猪2头,年祭一次用39头猪,一年大约共用猪1000余头,每头猪银11两,合15000多两银子。

说起坤宁宫,在清代还是未婚皇帝大婚的婚房。在清朝,未婚皇帝在位大婚的只有康熙帝、同治帝和光绪帝。所以这三位帝后,大婚后都在坤宁宫小住了几天。除此之外,清代皇后在元旦、冬至和千秋时,朝见完太后和皇帝也在坤宁宫休息。而真正在坤宁宫住的皇后只有顺治皇帝的孝惠章皇后、康熙皇帝的孝诚仁皇后和孝昭仁皇后。其余的各位皇位们都住在其它的宫殿。比如孝贤纯皇后住在长春宫、孝淑睿皇后住毓庆宫、孝贞显皇后(慈安皇太后)和孝定景皇后(隆裕皇太后)住在钟粹宫。

所以说,规制归规制,规制也是人订的,坤宁宫真就成了不住皇后的皇后宫。

2、清宫禁地:住在东西十二宫的后妃

在故宫旅游图上,在清宫的后三宫东西两侧,各有六组宫院建筑,这就是清宫禁地,后妃们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也就是我们成说的东六宫和西六宫。按照长达828页的清《钦定宫中现行则例》,后妃虽是皇帝的老婆,但也必须按祖制的规矩,实行定岗、定编和定待遇,谁住哪儿,谁能住哪儿都不能任性。就拿定编来说,清朝自康熙帝后,就规定皇帝老婆的编制,即: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学生无定数,分居东西六宫。

在清代虽按规制有太后宫(慈宁宫)、皇后宫(坤宁宫),但历代后妃们大都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东六宫在故宫中轴线的东一长街,包括景仁宫、钟粹宫、承乾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西六宫在故宫子午线左侧。包括储秀宫、翊坤宫、长春宫、永寿宫、启祥宫、咸福宫。比如慈禧太后,既未住坤宁宫,也没住在慈宁宫,而是选择储秀宫作为寝宫。

东六宫:故宫子午线的东一长街。景仁宫:是康熙帝的出生地,住过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帝的婉贵妃和光绪帝的珍妃。承乾宫:住过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帝的孝全成皇后和琳贵妃、佳贵人以及咸丰帝的云嫔和婉贵人。钟粹宫:咸丰帝幼年与养母孝静皇后在此宫居住,之后咸丰帝的孝贞显皇后(慈安皇太后)和光绪帝的隆裕皇后在此后居住。延禧宫:住过康熙帝的宜妃,道光的恬嫔和成贵人。到光绪朝延禧宫改为仓库。永和宫:住过康熙的孝恭仁皇后,道光帝的静贵妃,咸丰帝的丽贵人、斑贵人和鑫常在,光绪帝的瑾妃,也就是珍妃的姐姐。景阳宫:也称古鉴斋、静观斋、御书房,作为藏书院并不住宫人。西六宫:故宫子午线左侧永寿宫:顺治帝的皇贵妃董鄂氏和恪妃,康熙帝的敏妃,乾隆帝的孝圣宪皇后(崇庆皇太后),嘉庆帝的如妃住在永寿宫。启祥宫(太极殿):原名未央宫,嘉靖十四年改启祥宫,清晚期称太极殿。后修长春宫时,将太极殿后殿辟为穿堂殿。同治帝的瑜太妃曾住太极殿;光绪十五年,为庆慈禧太后五十寿辰,在此演戏达半月之久;末代皇帝溥仪在出宫前也曾住在太极殿。

长春宫:也称承禧殿、绥寿殿、履绥殿、平安室。乾隆帝的孝贤皇后和同治帝的慈禧太后居住。

翊坤宫:康熙帝的宜妃郭络罗氏;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年贵妃。年羹尧的妹妹);乾隆帝的惇妃和嘉庆帝的安嫔在此宫居住。光绪十五年为庆慈禧太后五十大寿辰,将翊坤宫和慈禧太后居住的储秀宫打通,形成四进院格局。

储秀宫:咸丰帝的懿贵妃在此居住。慈安太后死后,慈禧太后住储秀宫。慈禧太后在此为光绪帝选秀;末代皇帝溥仪的婉容(郭布罗氏)也居储秀宫。咸福宫:也叫同道堂。乾隆帝在此偶住;是嘉庆帝,咸丰帝守孝时的居所,慈禧太后曾在此居住。道光的琳贵人(即庄顺皇贵妃)和成贵妃、彤贵妃、常妃在此居住。

3、储秀宫:慈禧母以子贵的荣耀之宫

在慈禧太后的一生中,有两处让她念念不忘的的地方,一处是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和紫禁城的储秀宫。作为安徽宁池太广道道台惠征之女,慈禧于咸丰二年五月九日入宫,初封兰贵人。咸丰四年甲寅二月封为懿嫔,咸丰六年封懿妃,咸丰七年封懿贵妃。而这一切接连的晋升都与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紧密相联。话说咸丰皇帝自登基后,并不愿意住在紫禁城,而选择圆明园居住,慈禧也就是在这段时期,陪伴咸丰帝身边,直到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在一片火海中,圆明园与天地一家春一起化为废墟。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火烧圆明园,天地一家春再次化为灰烬。

天地一家春毕竟时年轻的慈禧最得意的地方,光绪十二年,慈禧太后再次退帘还政,不惜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了颐和园。在重修颐和园时,又把“天地一家春”五个字刻在了消防储水用的金缸上(下图)。从此,无论是这位老佛爷住在乐寿堂,还是散步排云殿前,都能看到令她神往的“天地一家春”,以示对这一发祥地的美好记忆。除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外,在紫禁城还有一个宫殿也是慈禧太后一生柄权的主要宫殿,这就是“储秀宫”。这里不仅是她初入后宫的居住地,也是她的儿子同治帝的诞生地,直到晚年她由长春宫回到了这个曾经让她母以子贵的荣耀之宫。咸丰二年:1852年封为懿贵人,居储秀宫丽景轩;咸丰六年:1856年封懿嫔,于丽景轩诞同治皇帝;光绪十年:1884年居长春宫的慈禧太后,为庆五十千秋,移居此宫,并重修宫室。

储秀宫原名寿昌宫,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储秀宫是慈禧一生中最重要的宫殿。她在这里因诞生同治帝而母以子贵,她17岁入宫后素有的豆蔻年哈和青春都在这里记忆,她的咸丰皇帝对她的雨露恩宠,以及对先帝的眷恋也都铭刻在储秀宫里。所以,到了晚年她又回到这座曾经盛极又空寞了的宫殿。

储秀宫是西六宫中最考究的宫殿。庭院中,两棵苍劲的古柏;台基下铜龙、铜鹿分设。储秀宫外檐下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和神仙故事的“苏式彩画”;门窗则是质楠木雕刻的“万福万寿”和“五福捧寿”花纹。这里还有她亲笔的匾文:“规天矩地”、“乾坤经纬”和“扬缉熙、永春晖”,以及所书楹联:“日映东方,光华被艺圃;源流北海,沆漾挹文澜。”

在《老宫女讲述的

慈禧生活起居》一文中,一位老宫女说到:“储秀宫是五间的结构,分为三明两暗。三个明间是老太后燕居的地方。正中间的一间,设有正坐,是为了接受朝拜用的。除了节日稍坐一会儿以外,轻易不坐在这里。西一储秀宫内正间间跟卧室连接,等于是卧室的外间,经常放些卧室用的零碎物件,如油布、水壶之类。‘叫起’回来在这里换换衣服,然后由司衣的宫女折叠好送到西偏殿,临时收起来。东一间临南窗子有一铺条山的炕,这儿很豁亮,老太后经常坐在炕东头,临窗的大玻璃,往外一看,全部的储秀宫一目了然。老太后做什么事都喜欢心明眼亮。喝茶、吸烟、用早点、谈话、接见皇帝和皇后、妃子等,大多在这儿。“

然而,慈禧太后临终的几年的冬季是在仪鸾殿内度过的。1885年,慈禧太后即在在北京西苑修建她卷帘归政后冬季的颐养宫殿,起名仪鸾殿,至1901年由于居住此宫的瓦德西疏忽而毁于大火。次年择地另建。1904年新仪鸾殿建成。四年后的一个冬天,慈禧太后在仪鸾殿的福昌殿的躺椅上崩逝。

储秀宫是后宫最奢华的宫殿。慈禧太后一生都记着储秀宫,这是她母以子贵的发迹福地,她不能忘,也不愿忘记。她在储秀宫里当过兰贵人、懿嫔、懿妃、懿贵妃,生养过同治皇帝,最后又以皇太后的显赫身份回到了这里。

4、孝庄以后:因何无人敢住慈宁宫

慈宁宫经历了明清两朝四百余年,最初了明朝皇贵妃的所居。1563年,即明嘉靖十五年,在仁寿宫原址上兴建慈宁宫。清朝顺治帝入关后,沿用了明制,1653年慈宁宫修葺后,迎来了它的第一位主人:孝庄文皇后。此后作为太后所居正宫和太妃的随居住所。在清朝历史上,却只有孝庄文皇后(孝庄太后、孝庄太皇太后)和孝圣宪皇后(崇庆皇太后。雍正帝的贵妃,乾隆帝生母)在此居住过。那么其它的皇太后因何未选此宫居739.小丸工具箱?历朝的太后又因何不敢住在此宫哪?

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侄女,顺治帝生母,康熙帝祖母。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福临帝即位后,孝庄成为清代第一位太后。顺治帝驾崩后,她辅佐康熙帝,成为太皇太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孝庄太后在慈宁宫居住了四十四年。顺治帝为祝母后生日,写下三十首诗献给孝庄太后。康熙帝继位后,孝庄太皇太后在慈宁宫颐养天年,而康熙帝一如既往地奉养太皇太后。康熙二十六年,太皇太后病危,康熙帝昼夜不离地侍奉在祖母身旁,隔帷席地而坐。据说,康熙帝还在慈宁宫举行了祭祀仪式,祈求上天让自己减寿,以换得祖母的康复。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后,康熙皇帝悲痛欲绝,于慈宁宫内停放太后的棺椁,并想将慈宁宫改为孝庄太后停灵的享殿,但因清宫无此规制而作罢。从此以后的慈宁宫,便没有太后敢住了。成了太后们不敢住的太后宫。究其原因,因为孝庄太后是清代最有威望的太后,直至去世都在此居住。而此后的太后、太妃们,包括慈禧皇太后,也都觉得自己的身份有点“压”不住这座令人敬畏的太后宫。

据说,自孝庄太皇太后驾崩后,慈宁宫空置了四十余年,期间流传了许多鬼神传说。到乾隆朝,崇庆皇太后不愿再住慈宁宫,就有了1769年,慈宁宫重建。关于慈宁宫鬼神的传说,孝庄驾崩后,有的住过慈宁宫的太后太妃说,“每天晚上都能听见奏乐的声音,有的说在墙上能看到宫女太监们排队走过的影子,还有的说有一口井,白天往下看井底是石头、杂草,但晚上再往下看,井底就会有水,水上倒映的却不是自己的脸……,以致后来的太后、太妃们都不愿意在此居住,怕的是说自己的身份“压”不住孝庄太后居住又安奉过孝庄棺椁的宫殿,而请寻别居。但无论真假,自孝庄以后,的确慈宁宫再也没有过一位长居的太后和太妃,而慈宁宫后来成了大宴,受册、受宝等重要典礼的处所了。至于慈禧太后因何未住慈宁宫。原因有二。一是在两宫太后时,慈宁宫是东太后慈安住所,慈禧是西太后只能居长春宫。.慈安死了,慈禧独揽朝政,按规制可住慈宁宫。但据野史说,因慈安是慈禧害死的,故慈禧不住慈宁宫,以示对尊重。

2016年,包括慈宁宫在内的慈宁花园、寿康宫、大高玄殿等将第一次对外开放,迎来参观和探访这座神秘宫殿的来者。

5、慈禧是水果鲜花控

慈禧太后在生活上的奢侈是世人皆知,但实际上她还是个“水果控”。据记载,仅苹果这位奢侈老太太8000多个。如在加上光绪帝、后娘儿仨的鲜果消耗数字惊人。有史料清单记载:

苹果158320个、秋梨111750个、棠梨773个、红肖梨53295个、柿子2275个、文官果2400个、石榴310个、甜桃43445筐、酸桃302.5筐、樱桃429筐、李子920筐、杏694筐、沙果491筐、槟子770筐、葡萄16385斤、鲜山碴16663斤,还有核桃、栗子、红枣、黑枣等。其实,这些水果不光是为吃,慈禧太后最大的嗜好是摆果闻香,这在其许多照片和油画中多有证实(见下图)。

所以说,慈禧太后是个“水果控”并不过分。

除了“水果控”,慈禧太后还是个“鲜花控”。据《清宫二年记》(德龄著)记载,:慈禧太后“像普通人一样,爱着各种生物,像花草、树木、狗、马等都是她所喜欢的。”慈禧太后对鲜花,喜欢随采随吃。据说,有种叫“雪球”的白菊花,花洁白如雪,太后将花瓣随手采下,让太监浸在温水里和稀矾温水洗后捞出,放在竹篮里沥净备好。等到吃的时候,用盛着炖好的鸡汤或肉汤的小暖锅,取花蘸汤吃。暖锅还盛着生鱼片或生鸡片,外加少许酱油和调料。

夏天里,厨房会采集荷花瓣,泡在用鸡汤调和的面粉里,入锅油炸,还会将玉兰花煎成“玉兰片”食用。除了吃花,老太后就是饮茶也离不开花。喝的“花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花茶”。而是用现摘的鲜花,放茶叶里再泡入茶盅,喝入口中茶香、花香满口留香。再加上玉泉上的水和白玉茶杯。

不仅吃花,在洗澡时也用玫瑰花或茉莉花作香料洗浴。就是洗脚,老太太也离不开花。在金易、沈义羚着《宫女谈往录》说:“老太后洗脚不仅是为了卫生,更重要的是为了保养,说深了,有点小病小灾的,洗脚比吃药还便当。”“储秀宫里把给老太后洗脚看成是很重要的事。洗脚水是极讲究的。譬如:属三伏了,天气很热,又潮湿,那就用杭菊花引煮沸后晾温了洗,可以让老太后清心明目,全身凉爽,两腋生风,保证不中暑气;如入三九了,天气极冷,那就用木瓜汤洗,活血暖膝,使四体温和,全身柔暖如春。当然,根据四时的变化、天气的阴晴,随时加减现成的方剂,这也可以算是老太后健身的秘密了。”

6、乾隆皇帝的千叟宴与瓦特蒸汽机

正当大清乾隆皇帝沉醉于千叟宴的时候,大英帝国的瓦特已经发明的蒸汽机,从而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从康熙皇帝创办千叟宴后,乾隆、雍正两朝也都举办过千叟宴。但要论规模前后两朝都没比过乾隆五十年举办的千叟宴。有史记载乾隆一生办过两次千叟宴。一次是怹五十大、另一次是嘉庆元年老爷子八十寿辰。实为国宴史的盛举。据史料记载,乾隆五十年于阳春园举办的千叟宴,被宴请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据说还有奉诏进京的民间老者多达三千人(一说三千九百人)。这也难怪,好大喜功一辈子的乾隆爷,请客吃饭讲排场怎肯于人之后哪。真可谓“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据说在这次乾隆五十年的千叟宴上,还来了位141岁的老头。乾隆爷和那位所谓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为这老爷子当场做对,上联是:“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下联为:“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上联的意思是,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是141岁。下联是两个七十岁,再加一岁,正好141岁。

要说起这场千叟宴的菜,在当时堪称豪宴。冷热荤素60道、茶两道、果品有一道。

丽人献茗:君山银针

干果四品:怪味核桃、水晶软糖、五香腰果、花生粘。蜜饯四品:蜜饯桔子、蜜饯海棠、蜜饯香蕉、蜜饯李子。饽饽四品:花盏龙眼、艾窝窝、果酱金糕、双色马蹄糕。酱菜四品:宫廷小萝葡、蜜汁辣黄瓜、桂花大头菜、酱桃仁。前菜七品:二龙戏珠、陈皮兔肉、怪味鸡条、天香鲍鱼、三丝瓜卷、虾籽冬笋、椒油茭白膳汤一品:罐焖鱼唇。御菜五品:沙舟踏翠、琵琶大虾、龙凤柔情、香油膳糊、肉丁黄瓜酱。饽饽二品:千层蒸糕、什锦花篮。御菜五品:龙舟镢鱼、滑溜贝球、酱焖鹌鹑、蚝油牛柳、川汁鸭掌。饽饽二品:凤尾烧麦、五彩抄手。御菜五品:一品豆腐、三仙丸子、金菇掐菜、溜鸡脯、香麻鹿肉饼。饽饽二品:玉兔白菜、四喜饺。烧烤二品:御膳烤鸡、烤鱼扇。野味火锅:随上围碟十二品:鹿肉片、飞龙脯、狍子脊、山鸡片、野猪肉、野鸭脯、鱿鱼卷、鲜鱼肉、刺龙牙、大叶芹、刺五加、鲜豆苗膳粥一品:荷叶膳粥。水果一品:应时水果拼盘一品告别香茗:杨河春绿

除了乾隆五十年的这次千叟宴,在六十一年是八十岁的乾隆爷还在宁寿宫皇极殿又办了一次。据说这次的场面更大,800张桌子,坐了五千位(一说五千九百人)老叟。这次应是以涮为主,要不怎么光火锅就用了1600多个哪。

宴会开始,“中和韶乐奏响,在嘉庆皇帝的侍奉下,太上皇乾隆帝升上皇极殿宝座。嘉庆帝亲率领3056名银须白发的耄耆老人山呼万岁,为太上皇祝寿。面对着天下耆老为自己祝寿的场景,太上皇乾隆心满意得。乾隆爷一生的辉煌达到了致盛的高潮。

正当朝廷上下举办千叟宴那当口,地球另一边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北美那边的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美利坚成立;法国人在酝酿大革命,资产阶级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而大清朝这儿,有如千叟宴上步履蹒跚的被邀请者,不思进取地落后于世界。

7、被孙中山和周恩来赞誉的“摄政王”

说到晚清,“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第二代醇亲王,光绪帝同父异母的兄弟,宣统帝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不能不提。

光绪十六年,醇亲王奕譞病逝,载沣承袭醇亲王位,成为醇王府第二代醇亲王。光绪二十七年先后授为“阅兵大臣”、赴德国为庚子德国驻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的“头等专使”、“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和“军机大臣”。光绪帝去世后,其子溥仪被西太后临终立帝,是为“宣统”皇帝,被授监国摄政,并任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后,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隆裕太后病危时命:“醇亲王载沣照料内廷一切事务。”值得一说的是在“9·18”事变前,载沣两次劝阻溥仪不要轻举妄动。就是这位经历了戊戌变法、庚子之变、溥仪登基、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伪满洲国建立、新中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清朝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先生,在历史上得到了孙中山和周恩来两位伟人的赞誉。

溥仪退位后,闲赋在家享受着“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的载沣不问政治,不参加张勋的复辟活动,此后在也未参加伪满洲国的任何职务。对此,周恩来总理评价:“载沣是一位政治家,是一位反对分裂祖国的爱国者。739.小丸工具箱他在日伪统治下没有屈从日本人的一再劝诱,坚持不去东北,在政治上和“满洲国”划清了界限。在这件事情上,他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政治胆和魄力。这是他晚年的最大成功。”

而另一位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去世前一个月曾专程拜访载沣,赞誉载沣在辛亥革命后辞去摄政王,是爱国和有政治远见的行为,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孙中山还表示,深知载沣从戊戌政变中就看透了袁世凯,本来要决心除掉袁贼,只是因局势演变复杂,掣肘限制太多,力难从心。

全国解放后,载沣将家存图书、文物捐赠北京大学,响应淮北水灾捐款,带头购买“胜利折实公债”,1951年2月3日患风寒病故。

8、负义忘恩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亭,亦作慰廷,尉亭,号容庵。1916年6月6日因病不治身亡,终年57岁。

曾任清朝巡抚、总督、军机大臣、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洪宪皇帝,所有的这些官职都属于一个人;受李鸿章保举、光绪皇帝信任、荣禄的信赖、西太后首肯,所有这些也荣耀都属于一个人;出卖光绪帝、弹劾李鸿章、刺杀荣禄(企图)、胁迫孙中山,有的这一切又都属于一个人;那便是被万人唾骂的历史人物- 袁世凯。

袁世凯的一生几乎伴随着阴损坏而存在的。戊戌变法,出卖光绪帝和维新派,向荣禄告密。使光绪遭到软禁、维新派被杀;在山东疯狂镇压义和团;辛亥革命时期,篡夺革命果实;强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颁布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同时废除《临时约法》;并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大总统选举法》,把自己置于终身总统的地位;宣布帝制,就任“中华帝国”皇帝。

戊戌变后,还流传着这样的童谣:“六君子,头颅送。袁项城,顶子红。卖同党,邀奇功。康与梁,在梦中。不知他,是枭雄。”

在对外关系中,出卖民族利益,投靠帝国主义。如:出卖国家主权,以盐税作为抵押,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外蒙古“独立”,同俄国订立《中俄声明》文件,中国政府丧失了外蒙古的领土。对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强占了胶济铁路和青岛。袁世凯没有任何反对的表示。接受日本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除了出卖光绪外,袁世凯还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对保举、提携他的李鸿章也是尽其小人所能。 1885年9月20日,因李鸿章保举、提携,清政府任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加三品衔。对此袁世凯感激涕零,上书李鸿章说:“卑府才力驽下,深惧弗克胜任,惟有仰赖声威,敬谨从事,以期不负委任至意”。但当李鸿章代表朝廷签定《马关条约》后,朝野谴责之声此起彼伏,见到李鸿章大势已去,而作为真正的罪魁,袁世凯亲自写折,弹劾李鸿章。被李鸿章大骂为小人。

袁世凯还是个窃取能手,在选举大总统那天,袁授意““公民团”包围会场,进行胁迫,自早8时至晚10时,经3次投票,才得以当选。袁世凯当上正式大总统后,便先后下令取缔国民党、取消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

据说袁世凯发出过这样的感叹:“我一生骗人,不料竟被蔡松坡(蔡锷)骗过了!”

9、“御膳房”和清帝御膳的规矩

说起“御膳房”没人不知道,史书里、影视剧里没少听这词儿。但清朝的“御膳房”和清朝皇帝的一日三餐究竟吃什么,每顿吃多少道菜这是大有讲究的。

“御膳房”顾名思义是给皇帝做饭的地方,其实就是现在的厨房,只不过是专为他一人服务的而已。

清宫的“御膳房”分内御膳房和外御膳房,而内御膳房又叫“养心殿御膳房”。光“养心殿御膳房”就有220多人的“编制”,设有“庖长”2人,“副庖长”2人,“庖人”27人,“领班拜唐阿”2人,“拜唐阿”20人,“承应长”20人,“承应人”44人,“催长”2人,“领催”6人,“三旗厨役”57人,“厨役”10人,“夫役”30人。

皇帝吃饭不能叫吃饭,得说是传膳、进膳、用膳。所谓传膳、进膳、用膳的过程是皇上饿了便吩咐,太监得旨便吆喝御膳房,由小太监将饭食端到皇上的餐桌上,皇上开吃。传膳前,先给皇上看菜单,哪样菜放什么地方、用什么餐具盛放,用什么桌子都得让皇上一目了然。

这还不算,皇帝吃饭的时,还要有一百多位“司膳太监”在旁侍侯。吃时,也要用银盘子,象牙筷子检验一下是否有毒,方敢入口。

要说起来,清朝是历代中规矩最多的,皇帝的御膳更是如此。包括每顿多少道菜都是有严格规矩的。据史料记载,康熙一顿早膳的食谱是这样的:燕窝红白鸭子八仙热锅十品、葱椒鸭子热锅一品、炒鸡丝炖海带丝热锅一品、羊肉丝一品、情蒸鸭子鹿尾攒盘一品、煳猪肉攒盘一品、银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咸肉一碟野鸡爪一品、竹节饣卷小馒首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螺蛳包子豆尔馒首一品、饽饽三品、果子粥进些、大肉面一品、奶子十品。这还只是早餐,晚餐就更加丰富。而康熙一吨晚饭吃的是:燕窝鸡丝香蕈丝薰白菜丝镶平安果一品、三鲜一品、燕窝鸭子薰片月宫子一品、白菜鸡翅肚子香蕈一品、肥鸡白菜一品、肫吊子一品、苏脍一品、托汤烂鸭子一品、野鸡丝酸菜丝一品、芽韭炒鹿脯丝一品、烧抱肉锅、鸡丝晾羊肉攒盘一品、祭用猪羊一品、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挂花萝卜一品、羊肉卧蛋粉汤一品、萝卜汤一品、野鸡汤一品、糗饵粉粢一品、象眼棋饼小馒首一品、折叠奶皮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酥油豆面一品、蜂蜜一品、拉拉一品、粳米膳一品。共计27种。

这还说的是康熙,就是晚清没落时的宣统皇帝,吃饭也是奢靡的。在《我的前半生》中他写到:“我现在找到了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即民国元年三月的一份菜单草稿),上面记载一次“早膳”的内容如下: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清朝饮食等级规矩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皇家宴为例,皇帝宴桌有菜肴40品;皇后的头等宴桌膳品减少为32品;妃嫔的二等宴桌每桌2人,三等宴桌每桌3人,每桌菜肴则递减为15品。而皇帝皇后吃不完的菜则往往赐给大臣们吃。”

上面说的是皇帝的御膳。据史料记载,皇帝要设御宴,排场就更大了。“御宴备有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诸类馔馐。据说,有时要上134道热菜,48道冷盘,还有各式点心。到清末,菜肴最多达200余款。开宴时,仪仗排列,鼓乐齐鸣,十分隆重。宴会的最后一幕,往往是群臣抢宴,御品入囊,一扫拘谨,又是一番情景。”

清宫对皇帝、太后、皇后、嫔妃等的饮食材料配置也是有严格份额的。有例为证,据鄂尔泰、张廷玉的《国朝宫史》中,就皇太后、皇后等人的“日用饮食原料额”做了记录:皇太后:猪一口、羊一只、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二升、黄老米一升五合、高丽江米三升、粳米粉三斤、白面五十一斤、荞麦面一斤、麦子粉一斤、豌豆折三合、芝麻一合五勺、白糖二斤一两五钱、盆糖八两、核桃仁四两、松仁二钱、枸杞四两、晒干枣十两、猪肉十二斤、香油三斤十两、鸡蛋二十个、面筋一斤八两、豆腐二斤、粉锅渣一斤、甜酱二斤十二两、清酱二两、醋五两、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个、王瓜二十条、白蜡七枝(内一枝重五两,三枝各重三两,三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二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二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萝炭(夏二十斤、冬四十斤)、黑炭(夏四十斤、冬八十斤)。

皇后:猪肉十六斤、(盘肉)羊肉一盘、鸡鸭各一只、新粳米一升八合、黄老米一升三合五勺、高丽江米一升五合、粳米粉一斤八两、蜂蜜四两、核桃仁二两、松仁一钱、枸杞二两、晒干枣五两、猪肉九斤、猪油一斤、香油一斤六两、鸡蛋十个、面筋十二两、豆腐一斤八两、粉锅渣一斤、甜酱一斤六两五钱、清酱一两、醋二两五钱、鲜菜十五斤、茄子二十斤、王瓜二十条、白蜡五枝(内一枝重三两,四枝各重一两五钱)、黄蜡四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蜡十枝(各重一两五钱)、羊油更蜡一枝(夏重五两、冬重十两)、红萝炭(夏十斤、冬二十斤)、黑炭(夏三十斤、冬六十斤)。

说到清宫的御膳,不能不说慈禧太后。这老太太生活奢侈,爱搞排场,她的“西膳房”能作4000余种菜肴,点心400余种。慈禧的每顿正膳,所用菜肴要摆三张拼起来的膳桌,菜点常在百种以上。照规定需上100碗不同的菜肴,还不算小吃。因为慈禧爱吃西瓜,而且只吃瓜瓢中的一点,一天就用350个。

难怪孙中山先生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这是皇帝自己吃,要赶上御宴,那排场就更大了。御宴备有山珍、海味、珍禽、异兽、鲜蔬、名果诸类馔馐。据说,有时要上134道热菜,48道冷盘,还有各式点心。到清末,菜肴最多达200余款。

10、溥仪当年盗运珍宝所为何来

曾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以2000多万元从海外购得的隋人书法《出师颂》帖,当年是清末帝溥仪以赏赐为名,由溥杰夹带出宫众多文物中的一件。为什么当年溥仪、溥杰兄弟两人所出如此勾当,这要从溥仪想赴英国留学说起。

溥仪3岁被西太后指定入宫。退位后,遗老旧臣们,给他灌输着复辟思想。而英籍帝师庄士敦,则告诉了他中国以面的世界。年少的溥仪萌生了去英国留学的念头。包括他亲生父亲在内的王公大臣们都表示了极大的反对。对此,溥仪并未因此而死心,找来溥杰等人筹划。

为解决出洋留学的经费,溥仪和溥杰、溥佳便制定了自盗方案,以“赏赐”溥杰、溥佳为名,名正言顺地将珍宝带出宫外。

溥仪先生在其所著《我的前半生》中,有如下的回忆:“我们行动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方法是把宫里最值钱的字画和古籍,以我赏赐溥杰为名,运出宫外,存到天津英租界的房子里去。溥杰每天下学回家,必带走一个大包袱。这样的盗运活动,几乎一天不断地干了半年多的时间。运出的字画古籍,都是出类拔萃、精中取精的珍品。因为那时正值内务府大臣和师傅们清点字画,我就从他们选出的最上品中挑最好的拿。我记得的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

根据回忆和记载,仅两个半月的时间,所盗出宫的宋元善本就有209件,总计502函,而且大多为宋版,极为珍贵。

据后来溥仪先生回忆,所带出宫的珍宝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钟繇、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董其昌等人的真迹;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原稿;唐王维的人物;宋马远和夏圭以及马麒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等。所有的珍宝装了七八十个大木箱运到天津,放在英租界的一幢楼里。

后来,被溥仪收买的一个太监,将此事向内务府告发了。由于东窗事发,各宫门一律断绝出入。这场赴英国留学的闹剧也只得作罢。

1924年发生的“北京政变”,冯玉祥派鹿钟麟和张壁率队进入紫金城,末帝溥仪被驱出宫,在天津的租界里,仍然过着奢侈生活。由于有出无进,入不敷出,便想起了那些运出宫外的珍宝。这些珍宝,有的卖给了洋人而流失海外,有的被由日本关东军运到长春,有的流失民间。有些至今仍下落不明。

被溥仪、溥仪兄弟盗出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却是历经劫难。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问世后,第一位收藏人便是宋徽宗,并亲笔瘦金书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后来也是被历代收藏家把玩欣赏,被帝王巧取的目标。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

现《清明上河图》珍藏在故宫博物院中。

11、当年的宿舍与昔日的恭王府

北京前海西街的恭王府住过大清朝的两个权臣和砷和恭亲王鬼子六,再往头里说,这是明弘治朝的大太监李广曾的府邸。又因红学界曾有人提出疑似大观园的说法儿,就又格外的引人注目。但不管怎样,这北京硕果谨存的王府园林艺术精华的事实,是不容质疑了。而我初识恭王府时,那里则是公安部宿舍的宿舍,一处破败,而生着炉火,挂满被褥衣衫的杂院。

这恭王府历经了奢华,也惨遭了蹂躏。文革期间这里成了公安部的宿舍。78年我参加工作后,一个同时兼小哥们刘伶居住在此,所以常常到他的家里串门、侃山。那时的恭王府俨然一个大杂院,已是不堪,但仍不难看出早前的华丽和糜费。

第一次去他家,刘伶带我们先转了一趟园子。正对大门可以看出是一条石甬路,右边是一栋二层灰色楼房,他给我们介绍说,这是当年和珅的“藏宝楼”。想想当年嘉庆爷查抄出的金银财宝、珍珠玉器、绫罗绸缎等不义之财想必都在这里边儿了。想象着当年的珅是何等的贪婪。王府花园从破旧的格局中,印象中是个西洋建筑,舒展流畅极具西方建筑的情调,实为精品。

让我印象最深,也是记忆犹新的是他带我们去看一坐假山,边走边得意地说这里有康熙的御笔。迎面看去假山正中有一个“福”字,这便是康熙爷的御笔了,后来知道这是康熙皇上为他老母祝寿写的。我想这该是镇宅之宝了。只是,周边的垃圾和尿渍则突显了杂院的特色。

我们到了他家,他说他居住的房子叫潇湘馆。细细看去,这房子果然秀美,灰色的建筑,前廊的廊柱是淡绿色的,但漆面已班驳、碎裂,两柱之间挂着正在凉晒的衣服。进去以后是一明两暗的房子。正方是客厅了,两边是他父亲和他自己的卧室。

说心里话,每次由他家出来,心里总不是太舒服,这多少和这府邸的辈哀与默默的惆怅相关吧。

据了解,从解放后,恭王府后花园先后被公安部、北京风机厂、文艺出版社、红楼梦研究中心、国管局幼儿园、天主教爱国会占用,或作为宿舍或是办公场等,而府邸则被中国音乐学院及附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文联几家占领。

1975年,重病中的周恩来总理指示做“三件事情:建一座新的北京图书馆,修琉璃厂文化街,对社会开放恭王府。”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由当时接受周总理嘱咐的谷牧副总理落实总理遗愿,将占用恭王府的单位迁出。… … 。

还是让我们跳转时空,回到从前吧。

当年,康熙给下野当了太上皇,嘉亲王继承大统,成了嘉庆皇帝。1799年2月7日老爸康熙驾崩,第二天嘉庆爷便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职务,抄了家产,根据当时计算老和家的全部财富价值白银八亿两,相当大清国十年的总和,要不怎么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哪。其实,还真是嘉庆吃饱了,收回来的和砷金银财宝谁也没瞅见,当时有个不开眼的大臣上折子,要求皇上彻查。嘉庆这个气啊,当即下旨,大意是谁要再提这档子事儿,定要充军发配。由打这儿起,这事儿边杳无音信。

给和砷撵出府邸后,和家后府归了嘉庆帝亲弟弟庆僖亲王永璘。到了1852年咸丰爷临朝后,恭亲王奕忻入住,改名恭王府。后来恭王得罪慈禧太后,从此不得烟儿抽,下岗回家。直到20世纪20年代,恭王的孙子溥伟为筹划着要清王朝复辟,将府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换钱,终因复辟失败无力赎回,由辅仁大学代偿,产权自然也就归了人家。1937年辅仁大学收回府园作为女校舍及司铎书院。

要说起这恭王府,和珅住了20来年,庆王永璘住了小50年,恭王住了70多年。想想还有一个机缘,住这儿的人好象下场都不是太好。

说起恭王府与红楼梦的关系,也有些掌故。据红学家们考证《红楼梦》里许多描写可和恭王府的景致差不多。这府中萃锦园与书中大观园相似,“天香庭园”与《红楼梦》中“天香楼”不离儿,相传啊,这曹雪芹曾在这一带生活过,熟知这一带地形及街巷,估计写书的时候,一闭眼就把这儿想起来了。

由打80年后因为调换工作和刘伶分开,到现在一直也没有再去过恭王府了。想必那里已恢复了往日的盛景和华丽吧。

估计门票也便宜不了。周末得空您不去哪儿溜达溜达。

12、乾隆棺椁两次神奇的游离

裕陵,安葬着清朝乾隆皇帝和他的后妃。他的陵墓是清朝最奢华的皇陵。这座耗银170多万两的陵墓,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

在这座十全老人、盛世皇王的棺椁两侧,是孝贤皇后、孝仪皇后和慧贤、哲悯、淑嘉皇贵妃的棺椁。而神奇的迷团偏偏与乾隆皇帝的棺椁有关。这就是在1928年和1975年,裕陵内的乾隆棺椁神奇地移下宝床,顶住了石门。

第一次是1928年7月东陵大盗孙殿英炸开了裕陵的前三道大门,当他的工兵来到第四道墓室门前却无论如何都打不开。气急败坏的孙殿英下令用炸药炸开了石门,令人感到惊奇的是,顶住石门的不是神秘的机关,而是乾隆爷的棺椁。

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乾隆皇帝的棺椁镶嵌在宝床上是十分牢固。他的棺椁本应该是安放在金井上,用龙山石固定四角。况且里面还装着金银珠宝更增添了棺椁沉重。那么是什么让乾隆爷的棺椁移下位?又是怎样顶住石门呢?据专家考证,是陵墓的积水让乾隆爷的棺椁下凡。陵墓在建造时要修龙须沟用于排除雨季的积水,并且在陵墓完工后龙须沟都很有效。陵墓自乾隆17年完工曾4次打开直到嘉庆4年乾隆下葬裕陵47年间并没有出现渗水现象。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即然陵墓里的积水能将棺椁浮起,那为什么是最沉重的皇帝棺椁,而不是另外的五口后妃的棺椁呢?

东陵被盗事件发生一个多月有的1928年8月30日,清朝宗室和遗老为乾隆的裕陵进行了重殓把尸骸重新装入棺椁,安放在金井上,封闭了墓室门。第二次是距孙殿英炸墓近60年后。1975年,国家文物局开始对裕陵进行清理发掘。前两道石门很容易的被打开了,第三道石门却怎么也打不开了。人们用千斤顶把石门打开了一个缝人钻进去一看,另人倒抽一口冷气,顶住石门的和六十年前一样,竟然还是乾隆的棺椁,其他的棺椁都安放在棺床上。

从1928年乾隆棺椁游离金井宝床档住第四道石门,到1975年这位盛世皇帝的棺椁又“走”下“神坛”档住了第三道石门,究竟是巧合还是玄机,再或是乾隆皇帝要用圣体阻止任何侵犯他四位妻子的冒犯者哪。

13、“宁古塔”秘史及满族老姓

本人满族老姓儿“宁古塔氏”。家族成员中是父系均为满族和蒙古族。由于是满族的缘故。自小对清朝历史、典故颇感兴趣。直到现在在家有空也要读读《清史稿》。后来,在观看书籍及清宫电视剧中,常会听清帝说:将某大臣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宁古塔与我满族的老姓有什么关系?宁古塔在何处?我的满族老姓是否因地而得名。

我翻阅了资料,宁古塔并非“塔”,而是一座城的名字。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城在黑龙江省安宁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过去环境恶劣,气候异常,寸草不生,五谷不长。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是再合适不过了。根据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的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然后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老爷子特批。

有朋友会问,全国偏远落后的地区有的是,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方改造,而偏偏首选宁古塔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沦为家奴,以显示祖上的荣耀。

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1655年也就是顺治十二年,吏科副给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并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召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在宁古塔,发配到这里的“名门望族”也不计其数。康熙时,轰动一时的戴名世《南山集》案、方孝标《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过奏折后,认为涉案人太多,有些恻然。再过一个多月就是他的六十大寿了,他也想讨个吉利。据此判决,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并未深究,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

第一任宁古塔将军巴海。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的罪犯都发配到宁古塔。除了宁古塔外,还有尚阳堡。尚阳堡在辽宁省开县东20公里处。顺治四年,深秋季节,秋风瑟瑟,秋雨飘飘。在清军占领的南京守军,正查进出城门的行人。忽然,在一个欲离宁南下的广东和尚函可的行囊中发现了违禁品——一本记录抗清志士事迹的书稿,名叫《变记》。清军大惊失色,立即将其扣押,并施展酷刑,但一无所获。后刑部以“文字干预时事”罪判决,将其流放到关外沈阳。顺治六年,函可逝于冰天雪地的异乡。同年,山东高密山李因对当时的法律不满而上书皇上,换来了死刑,后皇上念其情有可原,改为杖责,徒步宁古塔;后又免其杖责,流放到尚阳堡。

可以想象在300多年前,那冰冷遥远的宁古塔是被流放人的土地,也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当他们对着“流放宁古塔”圣旨谢恩后,便迈着失落、沉重的脚步,带着夹板,带着不白的屈辱,经过几千里路途的艰辛和苦楚,来到这里。这些人给这片黑土地带来的新鲜血液,也带来了文明。“流人”创造了这片黑土地文明,创造了黑土地的博大精神。

开头儿咱们说了,宁古塔不是“塔”,那又干嘛取了个“塔”字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古称“宁古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六个”。

应该说我的老姓和宁古塔有着不解的渊源,因地而得名。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就叫“宁古塔氏”。除了姓宁的,姓刘的汉姓,也叫“宁古塔氏”。

目前满族人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汉姓是: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的汉姓是:赵;“佟佳”的汉姓是:佟;“瓜尔嘉”的汉姓是:关、白、汪、鲍;“马佳”的汉姓是:麻、马;“盛佳”的汉姓是:沈;“兀扎喇”的汉姓是:吴、乌;“委赫”的汉姓是:石;“富察”的汉姓是:富、傅;“索卓罗”的汉姓是:索;“巴约特”的汉姓是:高、巴;“万琉哈”的汉姓是:万等等。

根据老人们说,我的祖先在清朝是个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被敌军砍下了头颅。朝廷为表彰和抚恤赐了金头,置在尸身之上,有位远房的亲戚听一为研究清史的学者说,过去在北海有一块碑。在十几年前我去找了,但都没有找到,也许是讹传。听说在傅作义的军队进北京时,墓被刨了,可以想见金头肯定是不会有了。

宁古塔–承载了三百多年的历史,而被流放在这里的人们目睹了世事沧桑。

宁古塔–听到过流人的浅酌低唱和痛苦呻吟,也见证了长空飞雁和硕米肥鱼。

宁古塔–满族的发源地。这里是流人断魂的墓志和思归的梦乡,也是满族后人追忆的的故乡。面对天下苍生和满朝文武而言之滔滔,文之灼灼。言辞冒犯了天朝威严。面对龙颜大怒,妻离子散,邻里株连的痛苦声直干云霄,不绝于耳。

宁古塔–透着一种无可比拟的沉重和已是一片历史的汪洋。

14、满族人的老礼儿与禁忌

满族向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和传统,且有严格的礼节,要不怎么留下了满族人“礼儿多”,“规矩多”,“穷讲究”的话把哪。听祖母说过,满族的家庭就是再穷,桌儿上也要摆窝头和四盘切成不同形状的咸菜。

满族老礼儿多,主人留客在家吃饭,也是讲规矩的,因为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说法儿,所以要“酒要斟满、茶斟半盅”。吃饭的时候客人不放筷子,主人不能先放下筷子。主客之间边吃边说,小辈是绝对不让插嘴的。满族人见面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一、清朝提倡尊老敬上,这是满族人礼仪的核心,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平日里,同住的晚辈儿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在我小的时候正赶上文革“破四旧”,虽不请安了,但一大早总要去奶奶的屋里去看看。敬上的礼节还有:

1、对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

2、和长辈同行,要随在长辈后面。

3、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

4、长辈先坐。长辈说话,不得插嘴。

5、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在大门口迎。

6、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屋里。

7、在街上遇到长辈,小辈要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

8、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晚辈才能坐,才能动筷子。

9、长辈与晚辈不能同席,父子不同桌。现在我还记得只要家里来客,我们小孩子从来都是在另外的屋子里摆个小桌儿,由大人夹好菜在一旁另吃。

10、媳妇要为公、婆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

11、媳妇一日三餐要站立侍侯,不能与公婆同席。

二、“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是满族人最常用的礼仪。

1、见面礼。见面的礼节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下面一样一样跟您说:

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四种。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

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

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

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一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

2、请安礼。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

打千儿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施礼时,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弹放下袖头,然后左脚前移半步呈前屈状,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状,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头颈与上身略向前倾,口称“请阿玛安”“请额娘安”等。礼毕恢复直立。

跪安礼也叫“跪拜礼”,这是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

蹲安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行礼者站在受礼者面前,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弓腰,膝盖略弯曲如半蹲状,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

抚鬓礼:是平辈女子之间,日常相见时互相请安的礼节。相见的女子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受礼者同样以抚鬓礼回拜。

3、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

打横:是客人走时向主人行的告辞礼。一般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院门外,客人与主人告辞时,回身退后一步,双手贴身横走一、二步,然后向主人点头,表示与主人告辞,主人抱双手点头表示告辞。告别礼中的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与见面礼节相仿。

四、前面说的礼节,也有忌讳。

1、满族忌杀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为满族长期从事狞猎,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还用狗拉爬犁,成为重要的工具。因此满族有敬犬之俗,平时对狗精心豢养,狗死埋葬,他们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满族家,主人会不高兴。

2、不许哄打乌鸦。满族人不许哄打乌鸦,并倍加珍爱。在满族聚居的地区,许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立有一个高高的木杆子,这个杆子就是为了喂乌鸦、喜鹊而立的,在这个木杆子上面有一个斗,在斗里装有猪肉、猪下水以及米等食物,以此来喂乌鸦和喜鹊。

3、西墙不许挂衣物、贴年画。西墙是满族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4、不许越锅。满族人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还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没那么多烦琐的礼儿里,但恐迟早有一日也丢了咱中国的礼仪特色。

15、细说皇帝吃饭的规仪

中国皇帝吃饭大张旗鼓、规仪繁杂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儿。谁让咱中国向来“民以食为天”,何况帝王乎。但这“万岁爷”吃什么、有什么规矩也确实让人想知道。根据《周礼》的规定,帝王在进膳时要有音乐陪伴。后来虽然没把音乐同皇帝的日常吃饭相联系,却增添了显示皇帝尊贵的各种规矩。

可能您听说过“光禄寺”,从北齐开始,光禄寺就是专门儿管宫廷饮食的地界儿,有几千人之多,一直到清代都是这样儿。在隋唐的时候儿,还添了另一个御膳机构——殿中省尚食局。

皇帝用餐有一整套规仪,一点儿不能乱。就拿南宋说吧,皇帝将要进膳的时辰,在殿中省和皇帝用餐的嘉明殿之间,禁卫森严,不许闲人过往。殿中省有一人先高喊:“拨食!”随即出现10余位身穿紫衣的“院子家”,右手托着用黄色的绣龙布罩着的食盒,左手拿一条红罗绣的手巾,将食盒摆放在嘉明殿的膳桌上。皇帝的菜品端上来后,先要用银制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然后还要由专人“尝膳”,确定没有问题后,皇帝才能吃。要说起来,清代皇帝的饮食可称得上色、香、味、数、仪都是历朝历代之最。

现在的人都是一日三餐,而清代的皇帝是一日两餐,早餐约在现在的6至8时,晚餐在下午的2至4时。每日,皇帝在用餐前,先要查阅膳食清单,上面写明哪样菜是谁做的,以备皇帝核查和点菜。皇帝所点的菜品,如果没有特殊说明要撤换,御膳厨房每次都要预备。在皇帝的膳桌旁还要另设一个几案,以备赏赐。皇帝用膳后,剩下的食品可以分赐给他人。按理说,皇帝这么大一身份,丰盛的膳食是种享受,可怹吃得并得意,爱吃哪口儿未必能多吃几筷子。您象清朝宫廷里就有条儿规矩,皇帝不能表现出自己个“爱吃什么”;即使有非常喜欢吃的菜,也要严格遵守“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吃到第三口,皇上不说,旁边儿的太监立码就得上前儿把这道菜端下桌,这叫“天机不可泄露”。而且这道菜少则十天半个月是见不着了。

再者说了,清朝的皇帝吃饭是向来不夹菜的,想吃那样儿有眼睛一瞟,侍膳的太监麻利儿的就得给夹到眼不前儿。清代内务府的档案里,保存了很多皇帝的膳食清单,这些清单的内容非常详细,皇帝今天在哪儿吃饭,吃了什么,每道菜品用什么器皿盛放,做了多少量,都记载得非常清楚。皇帝膳食每餐要有4种主食,两种粥(或汤)。菜肴以鸡、鸭、鱼、鹅、猪肉和时令蔬菜为主,以山珍海鲜、奇瓜异果等为辅。皇帝吃的米是专门培育的黄、白、紫三色米,以及各地进贡的上等“贡米”。同时,各地方的官员每年还要上交鹿、狍、鹿尾、鹿舌、鹿筋、熊、野猪、野鸭、虎骨、鹅、腊猪、咸鱼、鲟鳇鱼、鲈鱼、栾色鱼、乳酒、乳油、燕窝、鱼翅、海参等,蒙古王公还要进献黄羊。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清代顺治爷的时候,御膳常备的有黄羊、野鸡、鹿肉、狍子肉、奶酪、奶饽饽等,到了乾隆爷,他很欣赏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名言,御膳的菜品从此大大丰富起来。就拿乾隆二十六年二月十一日早膳来说,就上了“冰糖炖燕窝”、“挂炉鸭子”、“肥鸭”、“挂炉肉”、“野意热锅”等菜19品种和“鸭子粥”1品;晚膳上了“燕窝清蒸鸭”、“盐煎肉”、“东坡肉”、“肉丝山菜”及赏给后妃的菜点共37品。仅11日两顿就上了76品菜点,若再加上两顿小吃就更多了。

在清代饮食规仪中,最有排场的要数慈禧太后了。老太太虽不是皇帝。但可比皇帝讲究,一餐饭怎么说也给一百多道菜品,用来盛放食物的食器和餐具也非常考究。

饭前,先进食瓜果、茶。在菜品中,猪肉类约有10种,鸡肉、鸭肉、羊肉各有数种,烤、蒸、炒等烹调方法俱全,御厨们还要绞尽脑汁,将菜品摆放成龙、凤、蝴蝶、花卉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拼成“福”、“寿”、“万年”、“如意”等字样。慈禧的御厨中不乏“名厨、大腕”,比如王玉山,擅长“抓炒”,被称为“四大抓”——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腰花、抓炒虾。侍侯的人也与皇上不同,老太太吃饭屋子四角要有四大金刚。说起这四大金刚可不是一般的太监,那可是伺候过前朝皇帝的老太监,据说有侍侯过嘉庆和道光爷的,平日里没什么事,就是在老太太吃饭的时候给老人家站班、侍侯。重大的年节,除了四大金刚、侍膳太监、端膳太监外,皇帝和皇后要立在老太后身后,平日里侍膳太监的活儿,这会儿就全由皇帝和皇后担了。

再说离我们最近的溥仪,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皇帝吃饭,另有一套太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厨房叫“御膳房”。吃饭的时间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的向守在养心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御膳房里。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白袖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食具是绘着龙纹和写着“万寿无疆”字样的明黄色的瓷器,冬天则是银器,下托以盛有热水的瓷罐。每个菜碟或菜碗都有一个银牌,这是为了戒备下毒而设的。并且为同样的原因,菜送来之前都要经过一个太监尝守,叫做“尝膳”。在这些尝过的东西摆好之后,我入座之前,一个小太监叫了一声“打碗盖”!其余四个小太监便动手把每个菜上的银盖取下,放到一个大盒子里拿走。于是我就开始了“用膳”了。

有一份“宣统四年二月糙卷单”上面记载一次“早膳”的内容:口蘑肥鸡、三鲜鸭子、五绺鸡丝、炖肉、炖肚柿、肉片炖白菜、黄焖羊肉、羊肉炖菠菜豆腐、樱桃肉山药。还有驴肉炖白菜、羊肉片川小萝卜、鸭条溜海参、鸭丁溜葛仙米、烧茨菇、肉片焖玉兰片、羊肉丝焖跑、炸春卷、黄韭菜炒肉、熏肘花小肚、卤煮豆腐、熏干丝烹掐菜、花椒油炒白菜丝、五香干、祭神肉片汤、白煮塞勒、烹白肉。

那么为溥仪皇帝做菜的肉需要多少哪。按规定一个月按三十天算是六百六十斤,每天是二十二斤。其中:汤肉每天五斤每月一百五十斤;猪油每天一斤每月三十斤;肥鸡每天二只每月六十只;肥鸭每天三只每月九十只;菜鸡每天三只每月共九十只。

按宣统皇帝的说法,伺候他吃饭的“厨师”共有75人。这75人专为皇帝一个人做饭,想像当是相当豪华高贵的。但味道如溥仪皇帝的评价,是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除了用餐讲究、奢华外,有史料记载,皇帝用的餐具也非常华丽,都是金银器和质地上乘的陶瓷,显示皇家气派。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初三日《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记载的餐具有:

“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镶牙箸1双、银西洋热水锅2口、有盖银热锅23口、有盖小银热锅6口、无盖银热锅10口、银锅1口、银锅盖1个、银饭罐4件、有盖银桃子6件、银镟子4件、有盖银暖碗24件、银盖碗6件、银钟盖5件、银錾花碗盖2件、银匙2件、银羹匙13件、半边黑漆葫芦1个、内盛银碗6件、银桶1件、内盛金镶牙箸2双、银匙2件、乌木筷10双、高丽布3块、白纺丝1块、黑漆葫芦1个、内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银镶里皮茶碗10件、银镶里5寸无分皮碗1件、银镶里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银镶里3寸皮碗22件、银镶里皮碟10件、银镶里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2件、商丝银筷2双、银镶里葫芦碗48件、银镶红彩漆碗16件。”

怎么样,这就是皇帝的饭,依我看主要是排场、威仪,在当时看来皇帝的饭菜是珍馐美味,但到现在也可能就是老百姓年、节,甚至平时吃的。只不过要精、美、细而已。

16、博学贪官和珅的四组数字(图)

和珅,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生于乾隆15年,死于嘉庆四年。和珅一生为官20余载,升迁47次,所任官职、所获荣衔多大几十项,可谓权倾朝野。虽也有被贬挨批时,但均很快复职。嘉庆四年,乾隆帝崩,49岁的和珅被嘉庆帝以20款罪赐死,所查抄家产多达十余亿两白银,相当于清廷十年收入的总合。不仅如此,和珅还是个多才多艺、博学、具才的臣子,善于处理各种朝廷事务,深得乾隆帝的欢心。【和珅一生官职及荣衔】

1、乾隆三十四年:19岁承袭三等轻车都尉。2、乾隆三十七年:22岁授三等侍卫,挑补黏杆处。3、乾隆四十年:25岁值乾清门。4、乾隆四十年十一月:25岁升御前侍卫,兼正蓝旗满洲副都统。5、乾隆四十一年正月:26岁授户部右侍郎。6、乾隆四十一年三月:26岁在军机大臣上行走。7、乾隆四十一年四月:26岁授总管内务府大臣。8、乾隆四十一年八月:26岁调镶黄旗满洲副都统。9、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26岁充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10、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26岁总管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11、乾隆四十二年六月:27岁转左侍郎兼署吏部右侍郎。12、乾隆四十二年十月:27岁兼步军统领。13、乾隆四十三年:28岁降二级留任调任崇文门税务总管行营事务监督。14 - 16、乾隆四十四年:29岁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正月受命偕同刑部侍郎到云南查讯总督李侍尧贪营各款,经查审得实,上奏云南吏治废坏,须彻底清理积弊,随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很快又被命在议政大臣处行走。17-18、乾隆四十四年五月:29岁任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副都统谕赐名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并被指定为十公主的额驸,待到结婚年龄,即举行指婚礼。19、乾隆四十四年六月:29岁授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20-21、乾隆四十四年十月:29岁充四库馆正总裁兼办理藩院尚书事。22、乾隆四十六年四月:31岁降三级留任甘肃苏四十三等滋事并逼进兰州,和珅等钦差大臣关防至,督办一切。23、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31岁兼署兵部尚书。24、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31岁管理户部三库事务。25、乾隆四十七年二月:32岁降三级留任以军机大臣审办案件。26、乾隆四十七年八月:32岁加太子太保。27、乾隆四十七年十月:32岁充经筵讲官。28、乾隆四十八年六月:33岁赏戴双眼花翎。29、乾隆四十八年十月:33岁充国史馆正总裁。30、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33岁充文渊阁提督阁事。31、乾隆四十九年三月:34岁调正白旗满洲都统。32、乾隆四十九年四月:34岁充清字经馆总裁33 - 35、乾隆四十九年七月:34岁调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管理户部因甘肃石峰堡逆乱平定,和珅首承谕旨,再予轻车都尉世职,归并前职。36、乾隆四十九年九月:34岁被封为一等男爵以平定逆乱功。37 – 38、乾隆五十一年润七月:36岁授为文华殿大学士,仍兼吏部户部事务。39、乾隆五十三年:38岁晋封三等忠襄伯。40、乾隆五十四年四月:39岁充殿试读卷官。41、乾隆五十四年五月:39岁充教习庶吉士。42、乾隆五十五年:40岁被加恩赏给黄带。43、乾隆五十六年十一月:41岁命为石经的总裁。44、乾隆五十七年九月:42岁加三级,平定廓尔喀仪叙军功。45-46、乾隆五十七年十月:42岁兼翰林院学士,任讲起居注官。47-48、乾隆五十八年:43岁任教习庶吉士兼管太医院及御药房。49、嘉庆元年正月:46岁调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50、嘉庆元年六月:46岁调镶黄旗满洲都统。51-52、嘉庆二年:47岁管理刑部,仍兼理户部。53、嘉庆三年:48岁封一等忠襄公。嘉庆四年,和珅以二十款大罪被嘉庆皇帝赐死,年49岁。死前,恰逢正月十五元宵节,狱中和珅做《上元夜狱中对月》:“夜色明如许,嗟余困不伸。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室暗难挨晓,墙高不见春。星辰环冷月,缧绁泣孤臣。对景伤前事,怀才误此身。馀生料无几,空负九重仁。今夕是何夕,元宵又一春。可怜此夜月,分外照愁人。思与更俱永,恩随节共新。圣明幽隐烛,缧绁有孤臣。”【和珅一生的书法造诣】和珅的书法造诣也相当了得,据说其书法与乾隆帝相似,几乎达到乱真地步。有专家考证,如今挂在北京故宫崇敬殿的御制诗匾,即为和珅代笔。见下图(和珅书法)

17、品菜说史:道光皇帝与“改刀肉”

大清朝的十三位皇帝,论吃喝玩当数乾隆皇帝,要不怎么各地的美味菜品、茶点和景致都与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下了许多典故。但要论起“艰苦朴素”,较比之下,得说是道光帝了(前文有述《“艰苦朴素”的道光皇帝》)。但是,河北古城平泉县有名道菜,相传与这位道光皇帝有关。这菜的名字就叫“改刀肉”

话说道光年间,有一天御膳房的御厨刘师傅,得了道光帝的旨。感情道光帝日理万机,再加上遇到点烦心事,胃口不佳,想换换口味。太监传旨后,刘师傅可就琢磨开了。换口味容易,但分给谁换,皇上再艰苦朴素,那也是山珍海味的吃过、见过。正在苦思苦想的当口儿,刘师傅忽然想到,如果用现成的鲜竹笋与瘦肉一起热炒,浓郁的肉香和竹笋清香合为一处,那味道定是错不了。

但是,主意是有了,但要真做起来还真没那么容易。不是刀口不对,就是肥瘦肉搭配不合理,炒出的菜没什么新意。后来。经过几番的试炒试尝,总结经验、教训,终于掌握了刀口、肥瘦肉搭配和火候的规律,做成了这道菜。入口绵软,口感筋道,其味鲜美。经道光皇帝上眼一瞧,上嘴一尝。那肉切的刀口讲究,火候得当,论色,是清秀悦目;论香。清香扑鼻;论味,是鲜美无比。这道菜吃的道光帝是相当的满意,并定为清宫的御膳。

关于这道菜的名字,说法有二。一是这菜重在刀工和火候,所以叫“改刀肉”;第二种说法是道光帝吃过后御赐菜名“改刀肉”。那么,为什么起了个“改刀肉”的名儿,这可是天机。身边的太监和刘师傅自然不敢多问

岁月不饶人,伺候了皇帝几十年的刘师傅,年岁大了便出宫回到河北老家。和儿子凭手艺开了个饭庄,这道叫“改刀肉”的菜,也就传到了民间。后来刘师傅还收了5个徒弟,传授御膳菜的绝技。1844年,也就是道光24年,76岁的刘师傅去逝,五个徒弟在师傅死后,把店改为“五奎园”,意思是,要这无个徒弟齐心协力,传承好手艺和“改刀肉”的绝技

至于这道“改刀肉”怎么炒。告诉您,将猪臀尖儿肥瘦肉切成极薄的片,按4:1比例顺切细丝,而且粗细一样不能连刀。“将竹笋片发两天,去根、去里子、去邪味,再用骨头汤煮一遍,然后用刀片成薄片,再顶刀切成细丝,最后用开水焯一下,去掉杂质。炒肉丝和竹笋时,一定要注意油温和火候及颠勺。”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待肉、笋成为金黄色后,浇上汁水,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硬,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人。

现在这道菜的菜名,就叫“五奎园改刀肉”。好了,这就是这道和道光皇帝有点瓜葛的菜。

18、“康乾盛世”是被拔高的侏儒

“康乾盛世”历来为人们所赞叹。

说到古代历史,素来有“康乾盛世”之说,但细细想来这“盛世”之说,还是存在许多疑问的。否定者说:清朝统治的建立,是以全国生产力大幅度破坏为代价的,所谓“盛世”则是后人“吹捧”出来的。而肯定“盛世”的存在的人们认为:将康乾时期清朝出现的繁荣景象称为“盛世”,是历史当事者对当时国内形势的普遍认可。

对“康乾”时代,当年谒见过清朝皇帝的英国的马戛尔尼在他的《纪实》中,客观、最深刻、最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论述中国的著述。在他的著作里。马戛尔尼说,虽然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满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满清皇帝却不这麽看,他把自己视为征服者;汉人也不这麽看,而是把满族统治者看成是外国的暴政。

他又谈到:“中国人正在从满族人压迫下所处的政治麻木中觉醒过来,只要一有撞击就会激起火花,并燃遍中国各地”。这简直就是严重动摇了满清王朝统治基础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彻底推翻了满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通知书!要知道马戛尔尼作出如此准确的预言的时候正是满清王朝貌似强大的所谓“康乾盛世”时期!马戛尔尼还准确地预见到,高丽、蒙古、安南(越南)、西藏一有机会就会从满清王朝分裂出去而完全独立。

马戛尔尼对当时情况的揭示,把所谓的“康乾盛世”的假象,揭露的淋漓尽致,他以一个局外人的视角,发现了满清王朝这个建立在腐朽的政治专制的庞然大物“只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哲学家黑格尔在看过马戛尔尼的《纪实》后说,清朝“家长制政体是其基础;为首的是父亲,他也控制着个人的思想。这个暴君通过许多等级领导着一个组织成系统的政府。个人在精神上没有个性。

马戛尔尼揭示当时的清朝面目文字对清王朝的景况做了最充份的解释。

我看过一篇学者的文章,作者说:清朝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使18世纪的中国严重落后于世界,丧失了"走向世界"的机会。特别是1793年英使节马戛尔尼来华,更被一些学者视为中国"借鉴和学习外部世界"的大好时机。有的学者强调:"如果乾隆帝及其臣属能对马戛尔尼传递过来的信息做出敏锐的反应,中国完全可能也有条件在世界早期现代化的潮流中获得主动进取发展的机会。"乾隆时期中英谈判的破裂,使"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历史进取的机遇,而一个国际竞争时代迫在眉睫地来临。

另外,纵观清史,康乾时代的中国几乎陷于停滞状态。有资料说:当年的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近年来国内有学者也认为:康乾时期的中国如龙钟老人,“步履蹒跚,缓慢迟滞”。

在文字狱方面,康雍乾祖孙三位大而兴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文字中不能有“胡、虏”等字,不避皇帝名讳都是“大逆”之罪。康熙五十年已经“宽文字之禁”,但是仍然将真实记载明太子死于狱中的戴名世“从宽免凌迟,着即处斩”,两个重要人物已故,开棺戮尸:作序者、出钱刊刻者和看过此书而未首告者统统问罪,牵连族人、门生、朋友及其亲属多达三百余人,其中有平日与他论文的尚书、御史等京官32人。雍正处死他最倚重的大将军年羹尧,主要把柄之一也是文字。雍正三年二月天空日月合璧,五星连珠,年羹尧也和群臣一样上疏贺此大吉大利之象,疏中用了“夕惕朝乾”四字,语出《周易》,“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年羹尧本系奉承雍正整天都在自强不息、小心谨慎地为国操劳。此语通常作“朝乾夕惕”,是个并列结构,前后互换并不影响原意。

所谓的“康乾盛世”是自我陶醉,夜朗自大,固步自封的衍生,试想: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停滞、矛盾激化、文字狱盛行、闭关锁国的时代怎么会有“盛世”出现哪,“康乾盛世”应该说是被拔高的侏儒

19、品菜说史:乾隆爷与鱼头豆腐的来历

乾隆爷一生数下江南,吃喝玩了无一不精,也留下了不少的趣事和典故,据说苏菜名菜“鱼头豆腐”就与当年乾隆爷下江南有着不解之缘。

清朝的乾隆皇帝到杭州巡游,到吴山时,恰遇瓢泼大雨,被淋了个精湿,万般无奈之时,来到一户王姓人家避雨。主人王小二见来人饥寒交迫,但自己家又不富裕,便将自家的鱼头和一块豆腐做了道菜。俗话说“饿了甜如蜜,饱了蜜不甜”,又冷又饿的乾隆爷,见到这锅鱼头豆腐香味扑鼻,尝一口鲜美无比,很是满意。吃罢饭,雨过天晴,告辞而去。

话说这乾隆爷回到宫里,头件事就是让御膳房做这道鱼头豆腐。可惜的是,这御厨怎么下功夫,做出来的也没人家王小二做的鲜。又过了若干年,乾隆爷又到杭州,想起上次为他做鱼头豆腐的王小二,便差人去找要赏赐。等王小二战战兢兢地来到乾隆爷跟前,一看才知道,感情是前几年来家里吃过饭的哪位。来不及细想,乾隆爷便问王小二日子过得如何。谁承想,此时的王小二穷困潦倒。便如实回答乾隆爷的问话说:“一年不如一年。”乾隆爷一听,对王小二说:你会烧菜,怎么不开个饭馆啊。

这乾隆爷是题词、题字成性,走到哪儿题到哪儿,说完话就给写了“皇饭儿”三字。这可是御笔啊。

要说这王小二穷是穷了点,但人聪明,仗着皇上的题词,便开了家饭馆,取名“王润兴饭馆”,现在在杭州还有这家馆子哪。而当年乾隆爷题的“皇饭儿”三字,被王小二高悬于店之内。事儿—传开,人们争先来王小二的“王润兴饭馆”吃饭。王小二又在鱼头豆腐这个起家菜上狠下功夫,誉满杭城,后来这鱼头豆腐便成了抗州名菜。

说起鱼头豆腐汤做法倒不太难,先将嫩豆腐切块备用。再把鱼一切两半儿放锅里油煎。等到煎金黄色,倒上料酒和少量的醋,开小火,盖上盖儿闷。等闷到差不多了,放高汤、放葱姜蒜,加料酒和醋再次去腥,等烧开了锅,慢慢地咕嘟。咕嘟着二十来分钟,您瞧这汤成了白色,放上笋丝,木耳、香菇,最后加盐,咕嘟会儿您就出锅上桌。这当年乾隆爷享用并推崇有加、回味无穷的“鱼头豆腐”就算成了。

您再享用这道菜肴的同时,再给大家伙来上这段历史典故也是个乐子。

20、品菜说史:慈禧老佛爷与炒豆腐脑

老北京的豆腐脑人人爱吃,流传至今是老幼皆宜。白嫩的豆腐入口即化,再浇上咸香浓厚的卤,来上一碗那可是从嗓子眼开始就能烫出一条路来,如果说把豆腐脑上锅,做成炒豆腐脑,您大概没吃过。炒豆腐脑要说起来还和慈禧太后有关。

慈禧素有“奢侈太后”之称,衣食住行样样奢侈。这西太后老太太随说不是皇上,但确比皇上拔份儿,权利、依仗、花消自不必说,就是膳食也比皇上奢侈,用“为吃而生”评价慈禧当不过分。当年慈禧身边的德龄在《御香缥缈录》中有如下笔墨:“皇太后的一生,可说是为'吃'而生存的……。每天有两餐是规定的'正餐',在这两次正餐上,便得按照规定,把那一百碗菜齐齐整整地端上来了。除掉这两次正餐之外,还有两次小吃,即称小吃,当然不会再像正餐一般的富丽了。可是皇太后总是不过分随便的。所以每次小吃,至少也有二十碗菜,平常总是在四五十碗左右。”老太太的每顿正餐,菜点分荤局、素局、点心局、饭局、百和局。据说,伺候她一人饭局的寿膳房厨师就三百余人。真是享尽了荣华,受尽了富贵。正如德龄在另一部《清宫二年记》中写的:“慈禧对于饮食的知识极为渊博,大概可以使当代许多专家吃惊。”虽说慈禧太后是作威作福、荣华富贵惯了,但毕竟有老的一天。

相传慈禧太后晚年,牙口不好,总爱吃点软乎的,一到膳桌前就成了“老太太吃柿子,转捡软的捏”了。宫里随说是山珍海味的,但老太太牙不跟劲,而御厨们也是整天抓耳挠腮的变着法儿想折。有一天一位御厨在宫外边吃了碗豆腐脑,灵机一动便將豆腐脑,加了鸡汤烧煮,添上作料后, 給老太后食用。慈禧太后一尝,这菜口味鲜不说,还特别的滑嫩,于是炒豆腐脑就成了宫里御厨房必备的吃食,声誉雀起, 成为名菜。

清代美食家袁枚说:“豆腐入味,胜过海参”。因为豆腐的蛋白质含量丰富。专家说过,豆腐里的豆腐蛋白是完全蛋白,八种氨基酸是有一样不少,还还接近人体需要,营养价值还高。甭说豆腐脑,或是炒豆腐脑,热乎乎的来一碗,身体康健的,体弱多病的都十分的受用。老舍先生在他的《骆驼祥子》里也有祥子病后吃老豆腐脑的描写“祥子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上面说的是慈禧太后和炒豆腐脑的典故,要说起来豆腐,还有一样是她最爱吃的,那就是王致和的臭豆腐。

21、品菜说史:卤煮火烧的前世今生

每每走在街面儿上,闻到冒着白气的大铁锅里煮着的火烧、肺头、猪小肠、卤豆腐便脚下发沉,不由自主的紧赶着与那美味进行零距离接触。这道早年被称为穷人乐的吃食就是“卤煮火烧”,说是穷人乐,其实名人贵胄喜爱这口的也不少,如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便在其中。在老北京人眼里和京戏一样,有着无限的诱惑力。

您要是来碗卤煮火烧,摊主便会从锅里捞出一个火烧放在案板上切井字儿,再拣出豆腐小肠、肺头剁成小块儿,正在锅里沸腾的老汤给您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吸足了汤汁的火烧、豆腐、肺头味道厚重。冬日里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绿色的香菜、粉色的腐乳、红色的辣椒油,裹着黄色的火烧和令人垂涎的肺头、小肠、卤豆腐,连稀带干,连主食带副食就全在其中了,那滋味真是没有什么词儿可以形容的。

假如您问一位北京人卤煮火烧最正宗,十之八九会告诉您是:小肠儿陈。

说起卤煮火烧,别看它用料简单、还是穷人乐,但它的来头可不小。为什么这么说哪,因为它最早源自宫廷,是由“苏造肉”演变而来的。

既然“苏造肉”是“卤煮火烧”的祖宗,那就由“苏造肉”说起。溥杰先生的夫人嵯娥浩在《食在宫廷》中说:“乾隆四十五年,皇帝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张东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深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苏造肉了。”您瞧,这就是苏造肉的由来。

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是这样咏颂“苏造肉”的:“苏造肥鲜饱志馋,火烧汤渍肉来嵌。纵然饕餮人称腻,一脔膏油已满衫。”在注释中说:“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据说,苏造肉的做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家里自然没有那许多的名贵作料和上好的肉品,简而化之再加入火烧,就成了民间的风味。在早年间,在东华门外有专门的小摊买“苏造肉”,以便让进宫的官员当早点。那么“苏造肉”究竟是怎么就成了卤煮火烧呢?据说,当年的“小肠陈”的创始人陈兆恩就是卖“苏造肉”的。因为“苏造汤”的用肉是五花肉,平头百姓吃不起,于是陈兆恩就简而化之用便宜,老百姓又吃的起的猪头肉代替,再加入价格更贱的猪下水。就这么着,一道汤浓味厚的卤煮火烧就流传到了今天。

您瞧,我说这卤煮火烧来头不小吧,那毕竟是乾隆爷当年吃过的,当然皇上当年吃的是它的前身“苏造肉”。

22、品菜说史:越吃越香的山西刀削面

不知您知不知道,北京的打卤面、山西的刀削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可是咱中国享誉内外五大面食。其中的刀削面是山西的特色面食。有顺口溜形容刀削面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在清《素食说略》里对刀削面的做法有记载:一手托面,一手拿刀,直接削到开水锅里。后来做刀削面的师傅还总结出了“刀不离面,面不离刀,胳膊直硬手端平,手眼一条线,一棱赶一棱,平刀时扁条,弯刀是三棱。”

过去在北京六部口(电报大楼斜对面)有家刀山西削面馆,削出的面中厚边薄、形似柳叶。吃到嘴了外滑内筋,浇上汤汁简直是吃一碗想两碗,回味无穷。

说起刀削面那可有几百年的传承。相传:在元朝建立后,为防止汉人造反,规定每十户共用一把厨刀,而且做完饭后还得上交,统一保管,而且家里的其它铁器也都被没收了。有天晌午,到了做饭的时候,有户人家儿想吃面条,老太太忙着和面,老头去取刀。不凑巧的是刀被邻居先取走了。老汉无奈只好掉头返回,出门时,被地上的一块铁皮拌了脚,便顺手将铁皮拣回了家。到家一瞧,老太太已将面和好,锅里水也开的呱呱响,就等取回厨刀切面条、下锅开煮了。刀是没取回来,自然切不了面条,但老头拣回的那块铁皮派上了用场。老太太看老都没取回刀,便嘴里嘟囔着:“这铁皮怎能切面条啊”。老汉答话道:“切”不了就“砍”。老头这话提醒了老太太,只见她把面团放在木板上,一手端起放面团的木版,一手拿着铁皮,站在开水锅边“砍”面。面团被“砍”成面片入锅。等煮熟盛碗,浇上汤汁一尝,喜的老汉连声说:这回好了,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

用铁皮代替刀“砍”削面的做法传了出去。“砍面”也流传于街头小摊贩,天长日久,“砍”面也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刀削面,后来技术高超的削面师傅,不是将面团拿在手里削,而是放在头顶上削面,那可真实削的眼花缭乱、面片左右翻飞,片片入锅,让食客既饱口福,又饱了削面时的眼福。

最后说说浇面的汤汁和作料,可谓千变万化。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场、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好看,也十分的可口

23、郑孝胥–伪皇帝身边的大汉奸

“早在旅顺的时候,郑孝胥就跟本庄繁谈妥了由我出任执政和他出任国务总理的条件。这件事情,郑孝胥直到本庄繁卸任前夕才让我知道。”

一九三二年八月十八日,郑孝胥来到勤民楼,拿出一堆文件来对我说:

“这是臣跟本应司令官办的一项协定,请上头认可。”

我一看这个协定,就火了。

“这是谁叫你签订的?”

“这都是板垣在旅顺谈好的条件,”他冷冷地回答,“板垣跟上头也早说过。”

–摘自《我的前半生》

在溥仪《我的前半生》一书中“关东军”这三个字是出现最多的,其次便是“郑孝胥”了。他伴随溥仪左右,出谋划策,依托着日本关东军的支持,周旋于溥仪和关东军左右,直至被溥仪授为伪满洲国国务总理。如果说溥仪是伪皇帝的话,郑孝胥就是伪国务总理,成为臭名昭著的汉奸,为旧朋所不耻,许多溥仪与其绝交。郑孝胥(1860年—1938年)福建闯县人,清朝举人出身,早年是李鸿章的幕僚,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曾参与戊戌变法,还参加了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1908年,郑孝胥受岑春煊派遣,出任预备立宪公会会长,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辛亥革命之后,溥仪被赶出宫,郑孝胥以遗老身份,任溥仪的内务大臣与顾问。是伪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

在日本关东军进入东北后,郑孝胥与关东军接触颇多,忠心耿耿地帮溥仪的复辟。1931年满洲事变之后,郑孝胥一方面劝溥仪去满洲,另一方面与关东军商谈建立满洲国的协议,并在关东军的授意下,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满洲国成立,郑孝胥出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文教部长,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国务院总务厅长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

关于郑孝胥的死,在《我的前半生》中没有做交代,据说其后来反对日本关东军的压制而失势,1938年被毒杀过世。

在他死后,有人将康有为与郑孝胥做了比较,其结果也颇为相似:“康有为把光绪皇帝‘送’进了瀛台,光绪从此失去了自由;而郑孝胥把溥仪送给了日本人,末代皇帝终成傀儡。” 而“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始作俑者和积极的行动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又大力鼓吹复辟帝制。在这一点上,郑孝胥倒是与他志同道合,只是溥仪并不喜欢康有为,溥仪与郑孝胥都认为戊戌变法事机不密,至使光绪帝一蹶不振,幽死瀛台,追源祸始,康有为实开其端。溥仪特别信赖郑孝胥,也特别依赖郑孝胥父子。郑孝胥(同时还有罗振玉)与日本人相互勾结,最终将溥仪拥上了“满洲帝国”皇帝的宝座。”

郑孝胥还是一位书法家。据说至今“交通银行”仍沿用他的提的字(未经考证)。郑孝胥作为书法家的造诣是公认的,但其晚年为大汉奸的事实也被死死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拄上了。

24、悲哀并“性感”的“三寸金莲”

因我们家是满族,小的时候就对邻居奶奶的缠过足的“小脚”颇感兴趣,便问祖母:“奶奶的脚怎么是三角的”。祖母说,咱们满族不裹脚,只有汉族才裹的。便和我讲起“小脚儿”的来历,现在依稀记得祖母当是说的:是在女孩四岁左右的时候,就要用布条儿将脚缠裹起来,为的是不让脚长大。小孩子一天天如水葱般的成长,缠脚布裹得便越来越紧,筋骨畸形脚,脚就被缠裹成了三角形。从此,女人便失去走路的能力。所以便了“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说法。而这眼泪所变幻出的,换取的是承受极大痛苦下“三寸金莲”的“美誉”。殊不知,这是中国古、近代的封建陋习。

我曾经见过邻居老奶奶的小脚儿,真是只有三寸左右大小,用裹脚布缠着,有时她也穿白色的小脚袜子。除了大拇指,其余四个指头全部扭曲、弯折在脚心里,那样子看着让人揪心和恐怖。走起路来,一颤一颤的摇摆,似乎有阵风都能把她吹倒在地。

关于小脚,在古代和近代,那却是女人的象征和时尚的体现,甚至性感。郁达夫先生曾在他的作品里写道:每逢吃藕的时候,他就想到二小姐的玉足,于是乎他阁下就多吃了两碗。以跳花墙闻名于世的张君瑞先生,他第一次看见崔莺莺小姐时,便是先迷上了她的脚,连看见她走过去的脚印,心里都突突直跳。由此可见,女人缠足在过去的确是一种“美”,窈窕而婀娜。

无论是“小脚儿”,还是“三寸金莲”,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何朝说法不一。一说是隋朝,一说是唐、宋,还有说法是起源于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真是众说纷纭。

支持唐朝的说法的引证说:“三寸金莲”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发明”的。话说后主李煜有一叫窅娘的妃子, 生的美貌,深受后主宠爱。李煜诏令筑金莲台,高六尺,饰以珍宝,网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为了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此后,宫中女子,全都效仿着也裹起脚来,便成了时尚,一时键衡量美女的标准,要看脚是不是小。

在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各朝,也都推崇小脚。无论宫廷大臣,还是文人墨客,历经千年,不仅无人反对,甚至赞美歌赋。

宋代的大诗人苏东坡的一首《菩萨蛮》,就是赞美“三寸金莲”的:“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在《金瓶梅》中有“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坑时破土的锹锄”的说法。传说:清朝时,有一中国留学生到日本,被日本海关拦住,让其解释为什么携带小巧的绣鞋,这位学生有点害羞地说他希望在他空闲时间能欣赏到他爱人的“脚”。

在这里要说的是,清朝入关后,是反对汉人缠足,裹脚的。一再下令禁止,但缠足已成举国之风,实难停止。到了1668年,也就是康熙七年便罢了。史料还说,太平天国时也曾禁止裹脚。

关于“裹脚”,在清代有一说法,按今天话说就是为了增加女人的“性感”。认为:“女人的脚越小,性欲就越强,通过裹脚可以使妇女阴部集中发展,阴道部的皱纹会一层层加厚。使之更为丰腴和敏感。由于限制了脚部肌肉的发展,臀部变得更为丰满,对男人更有诱惑力;丰满的臀部也利于自然分娩。古代没有剖腹产,生育能力尤为重要。”

这“三寸金莲”“性感”说的始作俑者,是清朝的文人李渔。他在《闲情偶寄》中说“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还厚颜无耻地归纳了48种“三寸金莲”的玩法。如:闻、吸、舔、咬、搔、脱、捏、推等。

按照上面的说法,“三寸金莲小脚”能唤起男人的性欲。在古代还有一种变态的做法,是把女人的鞋子当酒杯,直接把酒倒进鞋中饮用,美其名“金莲杯”。

可悲!为了能唤起男人的性欲,女人承受了巨大的、终身的痛苦。

25、清朝太监的写真(略)

26、满族人老姓与汉姓对照

本人满族,祖上正黄旗。素来对我满族老姓尤有兴趣,对清史及清史人物极为衷爱。据祖上相传清朝时是正黄旗,且传是行武军人,今在沈阳清文化网看到汉、满姓氏对照,甚喜。因篇幅限,故分八个部分全录于下。

A

[阿] 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艾]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爱义氏、瑷珲氏等。

[安]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满族老姓包括:安佳氏、额勒赫氏、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敖] 满族老姓包括:敖佳氏、鄂济氏、瓜尔佳氏、乌西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敖拉氏(达斡尔族)、敖勒多尔氏(达斡尔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额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托欣氏(达斡尔族)等。

B

[巴] 满族老姓包括:阿尔布氏、阿勒巴齐氏、巴雅尔氏、巴尔达氏、巴雅拉氏等。

[白]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白氏(汉族)。

[拜] 满族老姓包括:巴雅拉氏、拜察氏等。

[包]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瑚图氏、伊尔根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罗特氏(蒙古姓)、克罗特氏(蒙古族)等。

[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

[鲍]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保佳氏、乌雅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博尔济锦氏(蒙古姓)等。

[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毕拉达克氏(赫哲姓)等。

[边]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博尔济氏、沙拉氏、额尔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边氏(朝鲜族、汉族)等。

[卞] 满族老姓包括:边佳氏等。

[博] 满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博勒卓克氏、博都哩氏、巴哩氏、富珠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姓)等。

[柏]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柏氏(朝鲜族)等。

[卜] 满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尔尼氏、布尔察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卜克图氏(达斡尔族)、布库尔氏(达斡尔族)等。

[布] 满族老姓包括:布尼氏、布尔尼氏、布尔察氏、布达喇氏、布希氏等。

[步] 满族老姓包括:布希氏。

C

[查] 老姓包括:沙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查氏(汉族)等。

[蔡]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乌林答曰蔡。

老姓包括:萨玛喇氏、乌灵阿氏、蔡佳氏、蔡尔佳氏、伊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蔡氏(汉族)等。

[仓] 满族老姓包括:仓佳氏、萨克达氏等。

[苍]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达氏、哈苏哩氏。

[曹]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奥屯曰曹。

老姓包括:索绰络氏、鄂托氏、墨勒哲勒氏、索佳氏、曹佳氏、曹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鄂通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曹氏(汉族、朝鲜族)等。

[柴] 满族老姓包括:赛密勒氏,及加入满族的柴氏(汉族)。

[常]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常佳氏、觉尔察氏、周延氏。

[车] 满族老姓包括:章佳氏,及加入满族的车氏(朝鲜族)。

[陈] 满族老姓包括:费莫氏、陈佳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纳喇氏、萨克达氏、玉克墨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橙气依尔氏(鄂伦春族)、陈氏(汉族、朝鲜族)等。

[成] 满族老姓包括:董鄂氏等。

[程] 满族老姓包括:沙拉氏、成佳氏,及加入满族的程氏(汉族)。

[迟] 满族老姓包括:迟佳氏、持嘉氏等。

[池] 满族老姓包括:迟佳氏等。

[崇[满族老姓包括:崇吉喇氏等。

[初] 满族老姓包括:绰克秦氏等。

[楚] 满族老姓包括:楚库勒氏、泰楚拉氏、泰楚鲁氏等。

[崔]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都歌千户崔咬住、崔完者,以崔为姓。满族老姓包括:崔穆鲁氏、崔佳氏、崔珠克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崔氏(汉族、朝鲜族)。

[葱]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如今不见。

[从]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等。

[丛] 满族老姓包括:崇吉喇氏等。

D

[达] 满族老姓包括:文达氏等。

[大]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王族国姓。老姓包括:戴佳氏(大佳氏)等。

[戴] 满族老姓包括:戴佳氏、戴尔佳、达尔充阿氏、乌苏氏、戴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岱齐特氏(蒙古族)、戴卜罗氏(蒙古族)、戴氏(汉族)等。

[代] 满族老姓包括:达尔充阿氏、戴佳氏等。

[丁]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丁氏(汉族、朝鲜族)等。

[德]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德特齐特氏(蒙古族)等。

[窦]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

[段]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段氏(汉族)等。

[邓] 满族老姓包括:栋阿氏、栋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德敦氏(达斡尔族)、德都勒氏(达斡尔族)、邓氏(汉族)等。

[董]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术虎曰董。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海童千户董贵洞,以董为姓。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曾以佟、童、董为汉字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老姓包括:董佳氏、佟佳氏、珠赫勒氏、董鄂氏、栋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董坑氏(赫哲族)、董氏(汉族)等。

[都] 满族老姓包括:图克坦氏、都佳氏、温都氏、都噜氏、都勒氏等。

[杜]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徒单曰杜。老姓包括:都勒氏、都善氏、额苏哩氏、图克坦氏、都噜氏、都拉尔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达呼哩氏(达斡尔族)、德敦氏(达斡尔族)、德都勒氏(达斡尔族)、杜能肯氏(鄂伦春族)、杜氏(汉族)等。

E

[鄂] 满族老姓包括:西林觉罗氏、董鄂氏、鄂济氏、鄂穆绰氏、鄂谟托氏、戴佳氏、洪鄂氏、蒙鄂索氏、鄂绰罗氏、、鄂岳氏、鄂通氏、格济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翁尼特氏(蒙古族)、阿噜氏(索伦)、鄂诺氏(达斡尔族)、敖拉氏(达斡尔族)、鄂尔特氏(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达斡尔族)等。

F

[樊]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范] 满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富珠理氏、范佳氏、博都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范氏(汉族)等。

[方]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方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方氏(朝鲜族)等。

[房]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房氏(汉族)等。

[费] 满族老姓包括:费莫氏、费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费氏(汉族)等。

[丰] 满族老姓包括:丰佳氏等。

[冯]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便有此姓。满族老姓包括:富思库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冯氏(汉族)等。

[凤]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额尔敦氏(蒙古族)等。

[福] 满族老姓包括:瑚图哩氏、福塔氏等。

[傅] 满族老姓包括:傅察氏、傅佳氏、那木都鲁氏、福塔氏、傅锡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鄂尔克特氏(蒙古族)、傅氏(汉族、朝鲜族)等。

[富] 满族老姓包括:傅察氏、巴颜氏、多锦氏、巴雅拉氏、木克得立氏、富义氏、富苏瑚氏、富尔库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付特哈氏(赫哲姓)等。

[付] 满族老姓包括:富尔库鲁氏、傅察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付特哈氏(赫哲族)等。

G

[冈] 满族老姓包括:以及加入满族的冈氏(朝鲜族)等。

[刚] 满族老姓包括:以及加入满族的方刚氏(汉族)等。

[改] 满族老姓包括:泰楚鲁氏等。

[甘] 满族老姓包括:噶努氏、甘佳氏等。

[高]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葛]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明朝嫌真兀狄哈女真酋长哈当阿,以葛为姓。老姓包括:葛济勒氏、墨尔哲勒氏、果尔吉氏、格佳喇氏,以及葛瓦依尔氏(鄂伦春族)、葛依克勒氏(鄂伦春族)、克依克勒氏(赫哲族)等。

[耿]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耿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耿氏(汉族、朝鲜族)等。

[公]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公鄂哩氏、伊尔根觉罗氏等。

[宫] 满族老姓包括:恭佳氏等。

[巩]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巩氏(汉族)等。

[龚] 满族老姓包括:龚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龚氏(汉族)等。

[贡]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等。

[顾]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伊尔根觉罗氏、郭尔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固尔佳氏(锡伯族)、顾氏(汉族)等。

[关]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官佳氏、卦尔察氏、舒穆禄氏、乌苏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尔济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赫哲族)、古拉依尔氏(鄂伦春族)等。

[官] 满族老姓包括:官佳氏等。

[广] 满族老姓包括:广佳氏等。

[贵] 满族老姓包括:贵车特氏等。

[桂] 满族老姓包括:贵岳哩氏、贵车特氏等。

[郭]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托勒佳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郭尔本氏、萨哈连氏等,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罗特氏(蒙古族)、郭贝尔氏(达斡尔族)、阿噜氏(鄂温克族)、郭氏(汉族、朝鲜族)等。

[国] 满族老姓包括:郭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罗罗氏(锡伯族)等。

[果]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等。

H

[哈] 满族老姓包括:萨哈尔察氏、哈尔拉氏、哈勒塔喇氏、哈尔察氏、哈思呼哩氏等。

[海]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海拉苏氏、萨克达氏、海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喀尔诺特氏(蒙古族)等。

[韩] 满族老姓包括:哈思呼哩氏、罕扎氏、翰颜氏、韩佳氏、韩尔佳氏、罕吉拉锦氏、金米特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吉喇特氏(蒙古族)、卡格依尔(鄂伦春族)、韩氏(汉族、朝鲜族)等。

[汉]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朝鲜汉氏,满洲正黄旗云骑尉朔世地姓汉氏,世居朝鲜义州。

[杭] 满族老姓包括:杭佳氏等。

[郝]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赫舍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郝氏(汉族)等。

[和] 满族老姓包括:钮祜禄氏等。

[何]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阿里侃曰何。老姓包括:赫舍理氏、赫舒理氏、洪克罗氏、辉和氏、碧鲁氏、碧鲁勒氏、董鄂氏、阿礼哈氏、赫叶勒氏、浑河纳喇氏、辉罗氏、伊拉里氏、赫宜氏、和脱果特氏、何拉觉氏、碧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克音氏(达斡尔族)、鄂苏尔瑚氏(达斡尔族)、荷叶尔氏(锡伯族)、柯尔特依尔氏(鄂伦春族)、何氏(汉族、朝鲜族)等。

[赫] 满族老姓包括:赫佳氏、赫叶勒氏、赫舍理氏、赫哲氏、赫书氏、赫锡赫理氏、亨奇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荷叶尔氏(锡伯族)等。

[贺]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老姓包括:赫舍理氏、赫叶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荷叶尔氏(锡伯族)、贺在尔氏(锡伯族)等。

[黑] 满族老姓包括:赫舍理氏等。

[衡]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衡氏(汉族)等。

[洪]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洪佳氏、宏义氏、洪鄂氏、洪鄂春氏、洪吉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洪氏(朝鲜族、汉族)等。

[宏] 满族老姓包括:洪佳氏等。

[鸿] 满族老姓包括:宏义氏等。

[侯]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侯佳氏(蒙古族)、侯氏(汉族)等。

[呼] 满族老姓包括:呼伦觉罗氏等。

[胡]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胡佳氏、库雅拉氏、瑚尔佳氏、瑚逊氏、锡克特哩氏、瑚雅拉氏、胡佳氏、瑚锡喀氏、瑚图氏、瑚鲁氏、瑚德勒氏、瑚尔哈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锡伯族)、瑚尔拉斯氏(达斡尔族)、瑚尔噶氏(锡伯族)、胡氏(汉族)等。

[扈]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胡锡哈里氏(锡伯族)等。

[花] 满族老姓包括:博和哩氏、富珠理氏、穆舒氏、博都哩氏等。

[化] 满族老姓不清,大连有此满族姓氏,待考。

[华]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锡哈理氏(赫哲族)、华西哈哩(锡伯族)等。

[隗] 满族老姓包括:萨察氏等。

[黄] 满族老姓包括:黄佳氏、伊喇氏、乌雅氏、爱新觉罗氏、西林觉罗氏、纳喇氏、鄂济氏、广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洪鄂罗特氏(蒙古族)、黄氏(汉族、朝鲜族)等。

[惠]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吾鲁曰惠。老姓包括:辉和氏、珠鲁氏等。

[辉] 满族老姓包括:辉罗氏等。

[霍]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等。

J

[焦]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非宗室)、觉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焦氏(汉族)等。

[解]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老姓包括:乌拉氏等。

[景] 满族老姓包括:精格理氏、景佳氏、胡锡氏。

[井]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井氏(汉族)等。

[精] 满族老姓包括:精吉氏、精格理氏等。

[靳]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姬]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姬氏(汉族)等。

[吉] 满族老姓包括:吉尔吉氏、吉尔吉瓦尔喀氏、吉噜氏等。

[计] 满族老姓包括:计布出氏、锡玛拉氏、纪佳氏等。

[纪] 满族老姓包括:锡玛拉氏、纪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纪氏(汉族)等。

[觉] 满族老姓包括:觉禅氏等。

[佳] 满族老姓包括:尼马察氏等。

[假]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假氏(汉族)等。

[贾] 满族老姓包括:札思瑚哩氏、嘉佳氏、嘉穆呼氏、嘉布塔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贾氏(汉族)等。

[金]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末明初火儿阿万户阿哈出本姓古伦,汉字姓金。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都夫失里千户火失贴木,以金为姓。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金佳氏、精吉氏、精格理氏、索尔济氏、钮祜禄氏,以及加

[晋]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晋氏(汉族)等。

[靳] 满族老姓包括:姜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靳氏(汉族)等。

[江]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江氏(汉族、朝鲜族)等。

[姜] 满族老姓包括:姜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姜氏(汉族)等。

该姓著名人物有:姜书阁(1907—)辽宁省凤城人。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编审、财政部次长、湖南省湘潭市政协副主席。对古典文学造诣很深,著述较多。

[蒋]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蒋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蒋氏(汉族)等。

K

[康]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纳剌曰康。老姓包括:赫舍理氏、纳喇氏、额尔赫氏、喀尔拉氏、康锡哩氏、康仪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瑚尔拉斯氏(达斡尔族)、胡尔噶氏(锡伯族)、康氏(汉族、朝鲜族)等。

[柯] 满族老姓包括:喀什喀腾氏、喀尔沁氏、喀楚特氏、喀尔诺特氏、葛哲勒氏等。

[空]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温敦曰空。老姓包括:温屯氏等。

[孔] 满族老姓包括:温都氏、库雅拉氏、温屯氏、扣岱氏、崆果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孔氏(汉族)等。

[库] 满族老姓包括:库佳氏、库穆图氏等。

[夔]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揆龙氏(蒙古族)等。

[奎] 满族老姓包括:奎佳氏等。

[寇] 满族老姓包括:叩德氏等。

[叩] 满族老姓包括:叩德氏等。

L

[赖]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赖氏(汉族)等。

[郎]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女奚烈曰郎。老姓包括:钮祜禄氏、钮呼特氏、钮呼勒氏、郎佳氏、拉库勒氏、钮赫氏、钮赫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郎氏(汉族)等。

[浪] 满族老姓包括:钮祜禄氏等。

[劳]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劳氏(汉族)等。

[礼] 满族老姓包括:傅察氏、萨克达氏等。

[李]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唐朝黑水靺鞨都督赐姓,渤海国、乌惹族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蒲察曰李。明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李满住家族赐姓,铁岭女真参散千户李亦里不花,以此为姓。老姓包括:傅察氏、瓜尔佳氏、李佳氏、李尔佳氏、萨克达氏、伊喇氏、罕楚氏、西林觉罗氏、鄂济氏、吴库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李氏(汉族、朝鲜族)等。

[理]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达氏等。

[厉] 满族老姓包括:伊勒们氏等。

[陆]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陆如火氏(赫哲族)、陆氏(汉族)等。

[路] 满族老姓包括:禄叶勒氏、安达拉氏等。

[鲁]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孛术鲁曰鲁。老姓包括:泰楚鲁氏、博和哩氏、尼马察氏、鲁布哩氏、都噜氏、泰楚鲁氏、石穆鲁氏、富珠理氏、瑚鲁氏、博都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鲁氏(汉族)等。

[卢] 满族老姓包括:泰楚鲁氏、鲁布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卢如火氏(赫哲族)、卢氏(汉族)等。

[芦] 满族老姓包括:赫舍理氏等。

[里]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达氏等。

[梁] 满族老姓包括:良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乌梁海氏(蒙古姓)、梁氏(汉族)。

[廖]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雷]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阿典曰雷。

满族老姓包括:阿克占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雷氏(汉族)等。

[林]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仆散曰林。满族老姓包括:布萨氏、鄂济氏、林佳氏、钮祜禄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林氏(汉族、朝鲜族)等。

[凌]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那木都鲁氏等。

[刘]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移剌曰刘。老姓包括:伊喇氏、伊里氏、伊拉齐氏、刘佳氏、宁古塔氏、查佳氏、钮祜禄氏、吴库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刘氏(汉族、朝鲜族)等。

[柳] 满族老姓包括:佛多锡墨理氏等。

[龙]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龙氏(汉族)。

[娄] 满族老姓包括:裕瑚鲁氏。

[罗] 满族老姓包括:罗佳氏、爱新觉罗氏、鄂谟托氏、萨克达氏、纳喇氏、罗岳氏、鄂木绰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罗氏(汉族)。

[络] 满族老姓包括:翁钮络氏等。

[骆]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散答曰骆。老姓包括:萨克达氏、沙达喇氏等。

[吕]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老姓包括:鲁布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吕氏(汉族)等。

[栾] 满族老姓不清,沈阳有此满族姓氏,待考。

R

[仁] 满族老姓包括:仁佳氏等。

[任]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任氏(汉族、朝鲜族)等。

[荣] 满族老姓包括:鄂绰罗氏等。

[瑞] 满族老姓包括:富尔库鲁氏等。

S

[萨]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达氏、伊尔根觉罗氏、舒穆禄氏、萨哈尔察氏等。

[赛] 满族老姓包括:赛密勒氏等。

[桑] 满族老姓包括:商佳氏、乌库里氏、塞楞吉氏、夸尔达氏等。

[色] 满族老姓包括:穆色陈氏等。

[沙] 满族老姓包括:沙拉氏、傅察氏、沙达喇氏等。

[单] 满族老姓包括:图克坦氏、都善氏等。

[商]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乌古论曰商。老姓包括:吴库理氏、商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商氏(汉族)等。

[尚]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尚氏(汉族)等。

[邵]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锡克特哩氏(锡得胡立氏)、钮祜禄氏等。

[舍]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等。

[沈] 满族老姓包括:都善氏、申佳氏(沈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沈氏(朝鲜族、汉族)等。

[申] 满族老姓包括:申佳氏等。

[胜] 满族老姓包括:锡喇德氏等。

[盛] 满族老姓包括:瓦尔吉氏、盛佳氏等。

[施] 满族老姓包括:辉发纳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施氏(汉族)等。

[时]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时氏(汉族)等。

[石]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勒曰石。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索绰络氏、傅察氏、石佳氏(石尔佳氏)、石克特立氏、乌勒理氏、倭赫氏、书玛哩氏、石富察氏、石穆鲁氏、洪骆氏、扎克塔氏、扎库塔氏、锡克特哩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倭勒氏(达斡尔族)、石氏(汉族)等。

[史]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史氏(汉族)等。

[书] 满族老姓包括:赫书氏等。

[舒] 满族老姓包括:舒佳氏、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舒尔都氏、舒墨哩氏、书玛哩氏、舒穆哩氏等。

[术] 满族老姓包括:珠赫勒氏等。

[双] 满族老姓包括:珠尔苏氏等。

[水]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等。

[司] 满族老姓包括:司佳氏等。

[受]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受氏(汉族)等。

[松] 满族老姓包括:苏拉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松氏(汉族)等。

[嵩] 满族老姓包括:嵩佳氏等。

[宋]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嵩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宋氏(汉族、朝鲜族)等。

[苏]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苏佳氏(苏尔佳氏)、嵩佳氏、纳喇氏、舒穆禄氏、伊拉里氏、苏克察氏、伊苏氏、舒禄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苏都理氏(达斡尔族)、巴鲁特氏(蒙古族)、苏氏(汉族)等。

[宿] 满族老姓包括:舒穆禄氏。

[隋] 满族老姓包括:随佳氏等。

[孙] 满族老姓包括:孙佳氏、喜塔喇氏、觉尔察氏、舒穆禄氏、精格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孙氏(汉族、朝鲜族)等。

[索] 满族老姓包括:索绰络氏、索佳氏、赫舍里氏、蒙鄂索氏、索齐勒氏等。

[锁] 满族老姓包括:索尔济氏等。

T

[台] 满族老姓包括:台尼堪,即满洲旗下为清朝戍守边台的汉人及汉军八旗下的“台丁”。他们完全满化后,改姓台、谈、唐等。

[邰] 满族老姓包括:泰楚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台楚氏(蒙古族)等。

[泰] 满族老姓包括:泰楚鲁氏等。

[谈] 满族老姓包括:台尼堪,以及加入满族的谈氏(汉族)等。

[谭] 满族老姓包括:傅察氏、他塔喇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坦开氏(蒙古族)、谭氏(汉族)等。

[唐] 满族老姓包括:唐佳氏、塔塔喇氏、董鄂氏、唐尼氏、唐达氏、唐古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图罗鲁特氏(蒙古姓)、唐氏(汉族)、台尼堪等。

[汤]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汤氏(汉族)等。

[陶] 满族老姓包括:陶佳氏、托和罗氏、绰络氏、托谟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陶氏(汉族)等。

[田]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呵不哈曰田。老姓包括:田佳氏、韩楚哈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田氏(汉族、朝鲜族)等。

[铁] 满族老姓包括:色勒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铁氏(汉族)等。

[仝]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夹古曰仝。老姓包括:喀尔库氏等。

[佟]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曾以佟、童、董为汉字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明铁岭女真秃鲁兀卫千户参哈、阿芦等,以佟为姓。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佟佳氏、佟启氏、栋阿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佟氏(汉族、朝鲜族)等。

[童]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家族曾以佟、童、董为汉字姓(详见满族第一著姓:觉罗氏)。老姓包括:佟佳氏等。

[图] 满族老姓包括:图佳氏、图尔佳氏、喜塔喇氏、图普苏氏、图们氏、图克坦氏、图色里氏、杜奇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图氏(汉族)等。

[屠]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屠氏(汉族)等。

[徒] 满族老姓包括:图佳氏等。

[佗]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等。

Y

[雅]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雅氏(汉族)等。

[鄢] 满族老姓包括:完颜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鄢氏(汉族)等。

[严]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严氏(汉族)等。

[阎] 满族老姓包括:布雅穆齐氏、雅佳氏、颜扎氏、颜济哩氏、巴克桑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阎氏(汉族)等。

[颜] 满族老姓包括:完颜氏、颜扎氏、舒穆禄氏、尼玛奇氏、颜济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颜氏(汉族)等。

[杨]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著名人物有功德将军、诗人杨泰师、辅国大将军杨承庆。明朝开原女真酋长杨木答兀,以杨为姓。老姓包括:尼马察氏、尼玛奇氏、扬佳氏、杨那氏、扬额理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尼满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伏尔哈氏(赫哲族)、杨氏(汉族、朝鲜族)、易穆查氏(?)等。

[姚] 满族老姓包括:纳喇氏、耀佳氏、禹尔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姚氏(汉族)等。

[叶]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叶赫纳喇氏、那木都鲁氏、叶赫氏、叶赫勒氏、叶库哩氏、叶墨勒氏、叶穆氏、尼赫理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叶氏(汉族)等。

[壹]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

[伊] 满族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伊尔库勒氏、伊佳氏、伊尔佳氏、伊苏氏、伊拉里氏、伊穆图氏、伊尔哈氏、伊克得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伊氏(朝鲜族)等。

[依]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等。

[异] 满族老姓包括:毕噜氏等。

[宜]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宜氏(汉族)等。

[殷] 满族老姓包括:殷佳氏等。

[尹] 满族老姓包括:章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尹氏(汉族)等。

[袁]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袁氏(汉族)等。

[英]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察氏、赫舍理氏、章佳氏、英佳氏等。

[瀛] 满族老姓不详,大连有此满族姓氏,待考。

[尤] 满族老姓包括:加入满族的尤氏(汉族)等。

[猷] 满族老姓包括:猷格理氏等。

[佑] 满族老姓包括:佑祜鲁氏等。

[于] 满族老姓包括:尼玛哈氏、布尼氏、于佳氏、玉库勒氏、尼玛奇氏、裕瑚鲁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于氏(汉族)等。

[余] 满族老姓包括:裕瑚鲁氏、尼玛哈氏等。

[鱼]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尼忙古曰鱼。老姓包括:尼马察氏等。

[俞] 满族老姓包括:尼玛哈氏、哈尔察氏、佟佳氏、玉尔库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俞氏(汉族)等。

[榆] 满族老姓包括:尼玛察氏(专图呢吗察氏)等。

[虞] 满族老姓包括:虞佳氏等。

[雨] 满族老姓不详,大连有此满族姓氏,待考。

[禹]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玉] 满族老姓包括:裕瑚鲁氏等。

[裕] 满族老姓包括:裕瑚鲁氏等。

[岳] 满族老姓包括:西林觉罗氏、鄂济氏、岳察氏、伊拉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岳氏(汉族)等。

[云] 满族老姓包括:特济氏等。

Z

[臧] 满族老姓包括:札思瑚里氏等。

[曾] 满族老姓包括:舒舒觉罗氏等。

[扎] 满族老姓包括:札思瑚里氏等。

[詹] 满族老姓包括:扎拉里氏、瞻楚浑氏等。

[占] 满族老姓包括:兆垒氏等。

[张]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阎盏曰张。老姓包括:扎库塔氏、扎拉理氏、爱义氏、韩楚氏、彰锦氏、颜扎氏、完颜氏、赫舍理氏、纳喇氏、章佳氏、扎拉氏、札苏哩氏、尼马察氏、札思瑚里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张氏(汉族、朝鲜族)等。

[章] 满族老姓包括:章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章氏(汉族)等。

[仉] 满族老姓包括:伊拉里氏等。

[障] 满族老姓包括:尼马察氏等。

[兆] 满族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兆佳氏等。

[赵]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斡准曰赵。明朝建州女真大首领锁罗骨,以赵为姓。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舒舒觉罗氏、呼伦觉罗氏、阿颜觉罗氏、阿哈觉罗氏、察拉觉罗氏、通颜觉罗氏、西林觉罗氏、嘉穆瑚觉罗氏、格林觉罗氏、哈尔哈觉罗氏、舒善觉罗氏、兆佳氏、兆尔佳氏、董鄂氏、鄂卓氏、鄂岳氏、喜塔喇氏、刁落氏、觉尔察氏、蒙鄂络氏、乌喇纳喇氏、希卜鲁氏、塔察觉尔察氏、吴鲁哩氏、钮祜禄氏、伊拉里氏、佟佳氏、巴雅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赵罗特氏(蒙古族)、赵禹特氏(?)、卓特氏(蒙古姓)、赵氏(汉族、朝鲜族)等。

[肇]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觉尔察氏、肇佳氏等。

[哲] 满族老姓包括:伊尔根觉罗氏、哲尔德氏等。

[郑] 满族老姓包括:郑佳氏、舒穆禄氏、纪里氏郑以及加入满族的章氏(汉族、朝鲜族)等。

[钟] 满族老姓包括:钟吉氏、宗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钟氏(汉族)等。

[种] 满族老姓包括:钟吉氏等。

[周] 满族老姓包括:周延氏、周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周氏(汉族)等。

[朱] 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有此姓。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兀颜曰朱。老姓包括:珠佳氏、吴雅氏、珠格德氏、珠尔齐特氏、朱锡哩氏、珠雅拉氏、珠尔苏氏、珠尔根氏、珠尔奇氏、扎库塔,以及加入满族的朱氏(汉族)等。

[祝] 满族老姓包括:喜塔喇氏等。

[庄] 满族老姓包括:爱新觉罗氏等。

[卓] 满族老姓包括:卓佳氏、卓津氏等。

[宗] 满族老姓包括:宗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宗氏(汉族)等。

[邹] 满族老姓包括:邹佳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邹氏(汉族)等。

[祖] 满族老姓包括:萨克达氏、组佳氏、喜塔喇氏等。

[左] 满族老姓包括:哈思琥氏等。

27、满族的兴起和清朝立国(1-4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