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丸工具箱官方网站
第1页 :基本资料+序言
书名:为我的身体养阳气
作者:武国忠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5月
内容简介:
著名中医师、百万畅销书作者武国忠暖心回归!历年养生研究成果全新喷发,从节气、体质、饮食、运动、穴位按摩、针灸等多个层面,详细介绍养阳秘方,深刻解读常见病的自诊自疗诀窍。读者通过这本书,就能详细小丸工具箱破解了解自己的身体,学会养阳的方法,让身心感受无处不在的阳气牵引,体会“大鹏展翅”的畅快淋漓!
作者简介:
武国忠
北京谦之堂医馆名医工作室首席专家、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传统医药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健康生活》养生嘉宾。
湖南卫视《百科全说》、 山东卫视《养生》、
北京电视台《悦读会》等节目特聘中医养生专家。
著有《黄帝内经使用手册》 《人体自有大药》
《活到天年》 《人体通补手册》 《美味才能养生》等。
展开全文
【试读连载】
序言
固护阳气为哪般 只因阴邪太猖狂
新书《为我的身体养阳气》终于跟读者朋友见面小丸工具箱破解了!
自《人体自有大药》和《黄帝内经使用手册》出版以来,我收到了不少读者的来信,询问我这几年忙什么去了,甚至有读者千里迢迢从外地到北京来找我,问我有没有什么新书是他们没有看到的。
感谢读者朋友们的厚爱,我也能够理解读者们急切的心情,对于外地的读者来说,每周都来北京就诊不太现实,而且很多读者只是为了保养身体,并非有什么实证。这些朋友更希望在书里学到实用性强的养生保健知识。需要和大家解释的是,这几年来,我并非没有思考出版的问题,只因不敢忘记恩师胡海牙先生当年对我的教诲,希望能做到“厚积薄发”“有的放矢”。
2015年,我也出版了新作《美味才能养生》,作为一名医生,谈“吃”似乎有些不务正业,但我认为,美味是人类与食物达成的默契,只有美味才能滋养我们的身体和精神。这是我长年进行中医研究和日常养生的心得,也希望能给读者们带来不同的饮食体会。
这几年的问诊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现在的读者、患者们的养生常识、医学知识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求医问诊也不再是茫然无知。在日常的门诊中,经常就有患者问我:“武大夫,您的中医学传承是不是火神派、扶阳派呀小丸工具箱破解?”我就奇怪了:“何以见得呢?”患者答曰:“我看您开的处方中有很多附子、干姜、麻黄、细辛……这不是火神派的路数吗?”患者虽然有了对中医的兴趣,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通常会回答:“吾眼中没有火神,只有阴阳,我一天门诊下来还用了很多石膏、生地呢,小丸工具箱破解你只不过没有看到而已。”能够这样针对药方进行对话的患者在门诊已不是少数,由此也引发了我一些新的思考,为什么患者们出现的问题都如此雷同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讲一段我学医的感悟。众所周知,我追随恩师胡海牙先生学习了多年医术。在追随胡海牙老师学医之初,老师给了我一本他珍藏多年的医书《治病法轨》,让我抄录学习,这本书的作者王雨三先生是民国时期江南非常著名的中医师,他开了很多家药房,自己制作中成药,效果斐然。读王氏之书我始知温补疗病盛行的缘由,清末民初,时势使然,温病学崛起,对整个中医学界影响甚大,很多中医开始利用偏于寒凉的温病学原理来问诊看病,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然而,有一些医者却食古不化,将温补法弃而不用,一味崇尚寒凉攻伐,伤人无数,救人却不多。王雨三先生反其道而行,用温补之法治病救人,功德无量。
胡海牙老师对此书精读细品,领悟颇深,将其理法用于临床,亦是效如桴鼓、立竿见影。恩师还时时教导吾辈要用心研究王先生所述温补之法。在老师的教导和启发下,我对于温补之法始终较为留心和关注,仔细阅读了清代名医郑钦安所著的三部经典作品《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这三部书也是老师告诉我的,他对这三部医书十分推崇。他的一位好友,著名学者王利器转赠给他一本唐步祺先生校注的《医理真传》,上面盖有唐步祺先生的图章,老师一直珍藏得很好。后来唐老将三书合并一起出了精装本,我还特地给老师买了一套,老人家非常开心。
读郑钦安先生著作的时候,正是我刚开始独立看诊的时候,不能时时刻刻求教于老师,难免心有惴惴!幸亏有郑钦安先生的著作在手边,时时翻阅,常有茅塞顿开之喜。这三部书帮我解开了很多问诊的难题,治好了临床上很多疑难杂症,我内心由衷地感激他老人家的菩萨精神,把这么好的学问记录下来,让后世的医者们救治了众多病患。
纵观郑钦安、王雨三两位大家的学术思想,不难发现,他俩都悬壶济世于清末温病学说盛行时期,秉持温补观点,而其二人的温补观点也主要在于纠时代之偏,带领后学回归医统正脉,领略仲圣先师“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神髓。
回到我前边的问题上来,为什么患者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病症不同,但我开出的药方,却有如此大的相似性呢?我认为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现代人身体出现的通病——阳气不足,阴邪猖獗!而要说清楚为什么现代人会出现这样的通病,大家则要先了解何为阴阳。
阴阳是古代先人对于事物规律认知的一种方法和手段,阴和阳分别是指二类不同特性的事物,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黄帝内经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又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这几句话说得比较泛泛,单从这几句话里我们无法认识到阴阳的内涵。具体到有所指我们才能明确感知到阴阳的存在形式。先辈们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阴阳的概念,对阴阳的特性做了系统的归纳:
凡是事物或现象,具有火的炎热、干燥、升发、蒸腾、运动等特点的,它们皆属于阳。如温热的、明亮的、上升的、活动的、外在的、功能的、机能亢进的等,统属于阳。
相反,具有水的寒冷、湿润、沉降、凝聚、宁静等特点的,它们皆属于阴。如寒凉的、晦暗的、下降的、沉静的、内在的、物质的、机能衰退的等,统属于阴。
除了对阴阳二者的基本区分,我们还要知道,阴阳不单单是相反对立的,还是互根互用的。所谓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依赖,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依存。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既对立又统一。故曰:“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阳互根深刻地揭示了阴阳两个方面的不可分离性。正可谓:“阴阳不二,而又非一。”对这种关系最形象的图形展示就是太极的阴阳鱼图案。基于以上阴阳的概念,我相信聪明的读者此时一定会明白我前面回答患者的意思了。
我在给患者开出的药方中用到了相同的“升阳”的药材,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阳虚”成为了现代人的通病!按理说来,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与古人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能够吃得好、穿得暖、住得安,应该不会有那么多阳虚的问题出现才对。但事实却是临床上阳气不足的患者在就医的各类人群中均占多数。我经过多年不断的思考和总结,提炼出了如下五条造成阳虚的原因。
1.运动失衡导致的太过与不及,太过伤阳,不及伤阴。
2.精神压力过大,暗耗阴精,损及阳气。
3.饮食油腻寒凉,耗损伤及后天脾阳之气。
4.睡眠不足,房事过度,暗耗阴精,伤及先天元阳之气。
5.外在风寒湿邪侵袭,伤及人体阳气。
当我们不小心招惹上边的一条或者几条之后,就会导致体内的阳气受损,而阴邪之气过盛,阴阳就开始不平衡了!此时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疲劳无力、抑郁、萎靡不振、饮食乏味、反复感冒、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早衰……一系列的不适向我们的身体发出警报,疾病开始敲门了。
为了防止这些原因损害我们的健康,我与此书的编辑们多次进行探讨,对原来出版的《黄帝内经使用手册》一书的主题重新进行发掘和提升,围绕着固护阳气,激发人体内大药的方法来展开,加入这些年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形成了《为我的身体养阳气》这本全新健康读物。
为了便于读者领会,在书中,我用风筝飞天来比喻人体阳气的强弱,好风借力,风筝则飞得高,人体也是,如果阳气足,百病不生,阳气弱,则百病缠身。所谓养生,不仅要把身体养好,而且还要养出神采,养出气质。要养气质,就得从升发阳气入手。
如何升发阳气呢?节气、饮食、运动、穴位按摩、针灸等方法众多,读者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升阳大法。任何疾病都可以说是阳气不足所致,所以我也介绍了从阳气自护的角度对常见病进行自诊自疗的诀窍,适合各年龄段读者和家庭阅读参考。
自从出版了《黄帝内经使用手册》,我的诊室已不仅是谦之堂医馆的方寸之地,我所思考的,也不仅是每天面对的数名病人。我希望能通过一支笔、一台电脑,让更多不能亲至的人也学会健康养生的方法。“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我作为一名医者最大的心愿。希望更多的人能从此书获益,找回本属于自己的健康!
武国忠
丙申年 阳春
于京郊通惠河畔听息楼
第2页 :第一章(阳气有多足,小丸工具箱破解你的路就有多长)
第一章
好风凭借力,风筝飞上天
如果问一个人想活到多少岁,估计每个人都会说想要长生不老。如果将我们的身体比作天上的风筝,那么阳气就是助风筝飞上天的风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放的风筝可以高飞,但风筝高飞的关键是借助风势。风势不给力,风筝也不会飞得高飞得久。同样,一个人如果阳气不足,就会体力不支,甚至会生病。当健康不断被透支时,身体也会有所反应——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健康透支了。
1.阳气有多足,你的路就有多长
人生的康庄大道,如何才能越走越远?毫无疑问,阳气就是你的垫脚石,只要阳气充足,一定走得稳当又长久!但阳气又是个小调皮,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它总和我们玩一会儿“躲猫猫”,所以怎么抓到阳气这个小调皮,需要我们好好开动脑筋才行。
活到天年自有玄机
自从出版了《人体自有大药》后,我几乎没再写养生书,搁笔好几年,但其间还是有很多读者辗转找到我,希望我能就以前书中的一些问题再详细作解。同时,患者们也发出过类似的呼声。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年积累的思考,在本书中将问题的答案解释得比以前更加透彻。
长期的从医经历使我有机会面对许多病人,我经常会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你想活到多大年龄呀?”可让我很失望的是,百分之八九十以上的患者都会回答说,他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患者会说:“武大夫,我还不想活太长呢,那样也太累啦。”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要知道,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好坏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如果你对自己的生命都不关心,那人生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这些患者,明明已经因为患病来看医生了,却依然这么不在乎自己的健康与长生,真是不知道说他们什么好。
其实,不仅仅是患病之后才应该考虑健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早做准备,而且这个准备工作越早开始越好,它花不了您多少时间和金钱,换来的却是高质量的生命,就好像为自己买的人身保险一样,您买的年龄越早,它发挥作用就越早,还省心、省力、省钱。花费很小的代价,就能获得高质量的生命即活到“天年”,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可见,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保养身体,活过百岁了。
“天年”代表的年龄并不是祖国医学的独创或者老祖宗的杜撰,在国外,同样有类似的研究:美国学者海尔弗里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地一致。
杏林释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在上古时代,人们能了解天地之间的运行道理,阴阳和谐,饮食起居遵循规律,不枉然劳作,因此肉体和精神协调一致,活过百岁而颐享天年。
杏林小典
《素问》
《素问》与《灵枢》合称为《黄帝内经》,里边记载了黄帝与岐伯的对话,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并对后世的中医经典书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等都受其影响。
但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呢?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
这是每个现代人都应深思的问题。当然了,作为医生肯定要思考得更多,在这本书里,我愿意把我的思考和大家分享,与大家探讨,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活到天年”的玄机。
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时间?
几年前,有个香港电影特别火,叫作《岁月神偷》。据报道,这个电影看哭了很多人,我也去看了,深有感触,里边有句话说“时间是最大的小偷”,更是让我心有戚戚!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生病?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时间?要我说,阴邪之气就是最大的小偷!
那么阴邪之气是从哪里来的呢?说到底,阳邪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无意识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体内的阴邪,以致半百就开始衰老,不能终其天年。几乎所有伤害阳气的行为,智慧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
杏林小典
阳气、阴邪之气
阳气与阴邪之气相对,泛指事物的正反两面。中医认为,阴阳乃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一阴一阳谓之道。阳是指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精神,是“形而上者”。阴是指我们有形的身体,是“形而下者”。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一样没有节制。酒喝多了,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更是伤人的阳气。喜欢玩乐的年轻人还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视为正常,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科学报道不是一直在说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比过去长了吗?新闻报道里八九十岁的长寿老人也比比皆是,这些难道不能证明现代人身体更好吗?没错,懂得养生的人,在现代科学的帮助下,越来越长寿了,但那些整天劳心劳身的人,身体状况一定是不容乐观的。不信你看看周围,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血管硬化……这些老年人的“朋友们”现在却过早地和中年人甚至不少年轻人成为“朋友”啦。有些人对此完全不在意,你让他保重身体,他却总是说“没事,没事,我还年轻,我好着呢”。这些人觉得,大不了就是玩个游戏,“game over”(游戏结束)了再重来一局,殊不知人生这场游戏,结束了就再也没有机会重来。当然,有些人倒是会为自己孱弱的身体忧心忡忡,却又不知道养生的好办法是什么。
其实,老祖宗们早就在《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即便是古文不太好的年轻朋友,我想也能对这句话的意思领会得八九不离十吧。归根结底这段话就是让我们时刻牢记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借用一句时髦的话就是:“no zuo no die”(不作不死)!但我觉得光做到这些还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人们都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现代人总自认为自己比古人更有想象力、更浪漫。其实在我看来,古人才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呢。就连在严谨的医学领域,古人也充满大胆的想象,比如古人就用太阳与天空的关系来比喻阳气和身体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就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如果没有阳气,就会百病缠身,所以必须要有充足的阳气,更要有调和、巩固阳气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的根本。
杏林释义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与身体的关系,好像天空与太阳的关系一样,一旦人损耗了自身的阳气,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减少寿命。
这些年不管在外边讲座、写书有多忙,我一直都没忘了我的本职始终是一位医生,所以一直在坚持坐诊看病。而在坐诊的时候,有时候一上午开的药都少不了附子、肉桂、苡仁、干姜、泽泻等扶阳祛湿的药物。给我抄方的学生好奇地问:“老师,这些病人得的难道是同一种病吗?您开的药方怎么都是这几味呢?”
我很欣慰地对他笑了笑,年轻的80后、90后总是喜欢问东问西,这回算是问到点子上了。其实,尽管这些就诊的患者得的病并不一样,但摸摸他们的脉象,都是沉细无力,有时还伴有胸闷、心慌、气短、手脚冰凉等症状,在我看来,这就是典型的阳虚症状。
我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患有脂肪肝、高血脂、高血压这些病症,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常年被这些慢性病困扰,他们只要见到我就会像抓到救命稻草一样问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呢?”
我也通常是以不变应万变,很高深地像预言家一样对他们说:“你之前和现在所生的病,包括将来要生的病,都可以说是阳气虚弱引发的,因为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感受过,当身体不舒服时,体内是什么感觉呢?我认为那时候身体内就像是阴冷潮湿的天气,湿答答,很难受!但只要太阳一出来,马上阳光明媚,温暖舒适。
有时候阳气顽皮地躲起来,不让我们找到,有时候它探出脑袋偷偷看我们一眼,有时候它又会出来让我们的身体很舒服。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自身的太阳托起来,让它照耀我们的五脏六腑,有阳气,得健康!
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患病后久治不愈并不是所用的医药不起作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被激发出来,体内天天大雨如注,什么药吃进去也会被雨水冲跑的。
年轻的朋友们是不是很羡慕电影里拥有自愈能力的那些超级英雄们?其实电影里那些虚构的角色没什么稀奇的,我们每个人生来都具有很强的抵御外邪的能力,只要发挥出这种能力,你也是超级英雄,而要想发挥这种能力,根本措施就是培固自身阳气。“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想象一下吧,身体是个大风筝,风筝飞得高,是靠风势借力,人要健康长寿,就靠阳气充足。
第3页 :第一章(湿邪,你这个罪魁祸首!)
2.湿邪,你这个罪魁祸首!
毫无疑问,湿邪就是那个让我们喝凉水都觉得塞牙的、阻碍我们升阳的罪魁祸首!有湿邪存在,人就别想轻松自在。湿邪不除,人体的大风筝就不可能轻盈地飞上天。
湿邪是个什么鬼?
反复感冒、哮喘、痛经、前列腺炎、高血压……这些常见病折磨着大家的身体,困扰着很多人的生活。其实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身体的毛病,都是体内的“湿”在作祟。现代人生活质量越高,则体内湿邪存在的概率就越大。
到底什么是湿?古人认为,湿属阴邪,性重浊而黏腻,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如果湿邪入侵人体,留滞在我们的脏腑经络中,则会使人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也会妨碍脾胃的运化。
杏林小典
脏腑
中医对人体内部的器官的总称。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经络
中医理论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还认为,湿邪是六淫之一,而六淫都会造成人体阳气的损害。那到底其中哪种对人体的阳气伤害最大呢?有的古代医家认为是寒邪,有的则认为是湿邪。我们不去探讨古代哪种伤害更大,就从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而言,已经很少能看到像几千年前医书中记载的那些明显的寒邪病症了。我认为,侵犯现代人阳气最多的就是湿邪。
杏林小典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气是自然界当中正常运行的六种常气、平气。古人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这六气,正好对应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当人体遇到六气太过或者六气不及时,就会转化为六淫,也就是淫邪之气。
我们都知道,风筝只有轻盈才能飞上天,如果风筝又湿又重,那一定不可能高飞得了。如果说身体是个大风筝,那么毫无疑问,湿邪,就是让大风筝又湿又重的原因,有湿邪,风筝就不可能顺利地飞上天。湿邪就是影响我们健康高飞的那个罪魁祸首!
现代人为何会“阴盛阳衰”?
看到这个题目,有些读者会在心里想,武大夫说得也太耸人听闻了,我可不是怕老婆的人啊。要是这么理解就是误会了,我说的“阴盛阳衰”,是从疾病的角度说的,我说一些症状,读者们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表现: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总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过去,这些症状多出现在久病体衰的人身上,健康人是基本不会有的。但时至今日,这些症状不再是久病体衰者的“专利”,现代人笼罩在各种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会有上述症状中的几种。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天地相合,这本来是极好的,但我们睁大眼睛看看周围的环境是什么样子:受严重污染的水源、全靠刮风才能吹来的晴天、乌烟瘴气、雾霾值爆表简直快成了我们生活环境的常态。在这种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生存,身体的阳气肯定也会受损严重。另外,现代人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精美,品种越来越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滋阴的效果那是“杠杠的”。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变得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成反比,越来越糟糕。
杏林小典
血肉有情之品
特指具有补益强壮作用的动物类中药,此类药材主要来源于人或动物的某一组织器官或整体,“有血”“有肉”,故命名之。
按照阴阳角度,人的精神属阳,肉体属阴,当二者不平衡时,阴盛阳虚,就会出现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里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是难以治愈的疾病。
杏林释义
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
形体虽瘦,但精气充足的人,虽瘦亦属健康,多能长寿。形体肥胖而精气不足的人,虽然胖也是不健康的,难以长寿。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出行有各种交通工具,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一天都不动,周末休息就是在家睡大觉当“宅男”“腐女”,有创意的人还调侃自己是得了“懒癌”。“癌”字太吓人了,这里还用不上,但身体缺乏锻炼,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这却是板上钉钉的,所以现代人的阳气比古人更虚弱也没什么不能理解的了。形象点说,本来就调皮的阳气因为你的疏忽就躲你躲得越来越远了,本来就倒霉的湿邪因为你的亲近反而和你越发关系好了,误交损友就是你啊。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的生长壮老,都是由阳气主导的;精血津液的生成,都是由阳气所化的。俗语说“给点阳光就灿烂”,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给我们提供的阳气实在太少了,缺乏阳光一样的阳气,今天的我们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湿邪无处不在,细节决定长生
在古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也都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症治疗。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现在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可以说,阳虚就是湿邪在作祟,而湿邪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
门诊时我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
这主要是因为现代人生活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室外高温三十七八度,明明应该大汗淋漓呢,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瘀积体内;冬天户外零下十多度,应该多穿来保暖,但供暖公司很负责,室内暖气烧得很热,穿件单衣还冒汗。
有的人对此扬扬得意,认为自己过着四季如春的日子,幸福得不得了。殊不知,这样第一不环保,对能源是极大的浪费,第二就是严重损害自身健康。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你的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这样一来,湿邪对人体的伤害,就比寒邪大得多了。
现代人也比古代人会享受许多,酷暑时节,人们贪凉图冷,爱喝冷饮,爱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在贪图这一时之快的同时,也将湿邪深深地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脾喜燥而恶湿,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而脾阳的虚弱也会进一步助长湿邪的侵入。
除此之外,很多人是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而沾染湿邪之气的。比如,有的人是“肉食动物”,无肉不欢,特别是喜欢吃猪肉,殊不知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过重,从面引起一系列的慢性病。
有些人则是自己选择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而不自知,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心脏有点小问题,总是心悸、心绞痛,后来听说游泳对心脏有好处,于是他就坚持每周去健身中心游泳两三次,冬天的时候还跟人一块去冬泳。可是,游了大半年,心脏不仅没见好转,反而不如以前了。尤其是在游泳后的一两天,特别难受。他跟我聊起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我猜这可能是心脏得到锻炼后的正常康复反应,但不知这种反应什么时候才能消失。”我听了真是哭笑不得。
谁说游泳就一定对心脏有好处呢?从运动的角度看,游泳能扩张胸部,对胸肺肯定会有很大好处,但游泳的时候,大量的水湿会通过毛孔渗入体内。
毛孔是肺在体表的开窍,时刻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当大量的水湿之气渗入毛孔的时候,肺的工作量就加大了,它要把侵入体内的湿气转化成水,并且及时排出体外。所以,游泳时,特别是游了一两个小时上岸后,就想去厕所小便。这些水都是从毛孔渗进来的。
把水湿之气慢慢转化成尿液,可想而知人体在游泳的时候做了多少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但这个工作往往还做不够,因为,从毛孔到尿道是一段漫长的旅途,水湿能完全排出去吗?能保证它在途中没有滞留吗?不能!游泳后,有水湿在体内滞留是必然的,所以,游泳一般就增加了体内的湿气。
现代人体内的湿气本来就多,很多人的心脏问题是由湿气引起的,如果游泳之后不注意及时消除湿气,就等于引狼入室,湿邪纠结在一起会加剧心脏负担。而且,体内有湿气,还容易导致一系列风湿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等。
听我这么一说,朋友马上说:“对啊,我现在确实觉得关节不太对劲了。我不游泳了,再也不游了。”听了这话我更是无语,我根本没说以后完全不能游泳啊。很多人都是这样,思维停留在一个点上。听人家说游泳有利于心脏康复就赶紧游泳,听人家说游泳不利于心脏康复又马上不游了。所以,在给人养生建议的时候,我从来不轻易要求别人干什么,也从来不要求别人不干什么,而是根据这个人身心的具体情况,让其稍加调整。
我对朋友说:“养生不要这么绝对,记住,从哪里摔倒的,还得从哪里爬起来。你能坚持游泳,说明你喜欢这项运动,怎么能说不游就不游呢?现代人就是缺乏锻炼,好不容易有一个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你不妨坚持下去。”
“那这些湿气怎么办?我的心脏怎么办?”他不解。
其实很简单,只用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在这里我介绍给大家一个非常好的养生方法,是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传授给我的。
喜爱游泳的朋友,在游完泳上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用干毛巾使劲擦身,把全身的皮肤擦红,最好是用那种半新不旧的毛巾,稍微粗糙一点的,这样的毛巾对皮肤的刺激性比较大,而且不会擦伤皮肤。这么一擦,皮肤发红发热,毛孔张开,湿气就从毛孔排出来了。身体得到了运动的锻炼,又没有湿气的滞留,会非常舒服。这样做,一来不会增加心肺的负担,二来可以预防风湿。而且,在这种内外通透的情况下,人体甚至会排出以往积蓄的湿气。因为肺主皮毛,在运动后刺激皮肤也就等于是在宣通肺气;肺肾相通,肺能通调水道,人体因水道不通而积累的湿邪也就趁机找到出口蜂拥而去了。
既然湿邪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而引发多种疾病,那么就让我们努力守护好阳气这温煦的大太阳吧。让调皮的阳气自己乖乖地来到我们的身边,只要固护好自身阳气,那么身体也就有了祛湿大药,轻盈的身体,像风筝一样高飞上天又有什么难的呢?
第4页 :第一章(为什么有的人不怎么生病呢?)
3.为什么有的人不怎么生病呢?
有人一年四季天天活蹦乱跳、精力充足得不得了,有人天天小毛病不断,活脱脱一个现代林黛玉。人和人之间的差别为何如此巨大呢?一句话,有阳气则强,无阳气则弱。
有求则苦,无欲而刚
21世纪是一个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时代,人们追求得越来越高,上天、入海、豪宅、名车、华服、美食……有个挺年轻的患者和我说:“武老师,我追求的极致就是在财务自由的状态下享受生活。”我说你这都是新鲜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他哈哈一笑:“嗨,就是发财了想怎么花钱就怎么花钱!”闹了半天还是想发财!年轻的80后、90后们有追求我觉得特别好,我这么大的时候,也是天天想着如何让自己能学到更多的医术,什么时候可以出师。但个人追求是不是仅仅是“有钱随便花”这么简单呢?我个人觉得,过度地追求物质享受,会给人带来无穷的欲望。“欲”字的写法是“谷”+“欠”,就是说我们的欲望永远像一个深谷,总是填不满,总是欠一些。现代人其实生活条件比过去好很多了,生活质量也比过去高很多,但人的心总是不知满足,永远追求更高更向上。人的追求、欲望是无穷的,当然,有追求、有欲望,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但这种无穷的追求和欲望恰恰是戕害人体阳气的罪魁祸首。
我的恩师胡海牙先生曾经给前来问诊的病人开出大量的补肾药。当时老师就曾说过,现代人的欲望过重,容易肾虚。正所谓“有求则苦,无欲而刚”。那么,怎么才能减少人的欲望呢?
第一要节饮食。
节饮食的意思是我们要少吃点。想要降低我们膨胀的欲望,首先就要降低我们对食物过分的欲求,减少吃过于精细、过于高档的食物,也应适度减少对肉、蛋及五谷的欲望。古人讲“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就是说吃粮食吃肉的人很聪明,但无法达到活到天年的境界。我们虽然不能做到道家的食气而活,但适度节食,饭食吃到八分饱,肯定对身体是有益无害的。
第二要惜精神。
什么是惜精神呢?就是指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想法、欲望太多。人要知足常乐,时而反省,清除贪欲,更要改变自己不良的性格,随时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心情低落时要适时调节情绪,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吾日三省吾身”的古语也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心态平和、开朗、乐观、豁达,这两年日本有一本书风靡世界,叫作《断舍离》,好多明星都喜欢得不得了,书中的内容也是鼓励人们做到减少对物质的追求,减少欲望。只有做到惜精神,我们才能尽量减少外物对精神的羁绊,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就天天活蹦乱跳呢?
这是因为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杏林小典
卫气
卫气与营气同为水谷之气所化,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主散布到经络之外的浅表部分,起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润泽皮毛等作用,卫气也叫卫阳。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当六淫邪气来袭时,阳气旺盛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邪气拦在身体之外,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样的病菌,他都不会轻易生病。为什么有的人能逃过瘟疫?就是因为他的阳气非常旺,阳气就是身体里最坚定的卫兵,而阳气虚的人就不同了,邪气在体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直伤人体。
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由于阳气不盛,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产生疾病的原因,在人体外有六淫,在人体内则有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五脏的病变很多都是由于情绪波动产生的。
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波动最大呢?还是在阳气不足的时候。阳气充足的人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悲观绝望,忧思绵绵。所以,把阳气升提起来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一个重大的改观,所谓“七情”产生的病,也都会统统离我们远去。即使偶尔不慎生病,人体的自愈功能也会在最短时间内把我们的身体修复如初。
衰老的本质也是阳消阴长而已。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努力却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赋予我们寿命的极限。当人活到天年的时候,死亡不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解脱和欢喜。
总而言之,只要阳气足,我们就可以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医生能做的,只是用针用药调动人体的阳气,复活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而已。如果我们自己懂得固护阳气,培养阳气,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最好的医生就是我们自己。
阳气充足的人才有气质
养生,不仅是要养好身体不生病,而且还要养出神采,养出气质。要养气质,还得从升发阳气入手。人的气质跟自身的健康状况是紧密相关的,而通过养生,调整健康状态,就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自从我发现这一点后,在临床上一直坚持医药与心药并用。一方面,我用针用药为患者治病,另一方面,我会用语言来鼓励病人,甚至在穿戴、着装上对病人提出一些要求,比如,遇到不修边幅的,我会对他说:“你回去得把胡子刮一刮,把头发理一理,这样会更精神。”遇到修饰打扮太过的,尤其是一些女士,我也会建议她们不要让浓妆艳抹掩盖了自己天然淳朴的气质,要靠自己内在的健康和修养来为自己提升气质,使自己更加美丽。
很多患者听我的话做出了自身外在的改变,在复诊的时候,气质就提起来了,病愈的时间比预期疗程短很多。还有的病人告诉我,病好了以后,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中,什么事情都比以前顺利。我说:“那是当然,因为你的气质变了。”气质会影响一个人自己的心态,也会影响身边的人对他的态度。一个人气质变好了,周围的人会更喜欢他,更配合他;他自己也会有充分的自信。如此内外和谐,心气顺畅,做起事情来当然就顺利了。
现代社会,一切都在水涨船高:科技、文化高速发展,人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也在一步步提高,一个人,有知识、有财富、有事业、有美貌,还不够,要成为人群中的亮点,还需要有气质。这是一个注重气质的年代,但很多人就输在这上面!我们电视上看到的女明星都长得很美,但为什么有的大家都喜欢,有的就不那么有人气呢?也是因为气质的高下。气质取决于什么?答案有多种。从中医的角度讲,我认为,气质取决于一个人的阳气,一个人的气质全靠他体内的阳气升发出来。
正是因为处在这样一个人们生理上阴盛阳虚的年代,许多人的气质始终没能升发出来。相信我,忧郁于自己没有气质的“丑小鸭”们不要四处找方法了,只要提升身体的阳气,个个都能变成有气质的“白天鹅”。
第5页 :第一章(秒懂你体内的湿气)
4.秒懂你体内的湿气
如何判断体内有没有湿气?必须要大夫来判断吗?答案是不用!判断湿气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我一说,你一定会秒懂!
“三看”判湿邪
在之前出版的图书里,我反复给读者强调湿邪的危害,有些读者牢牢记住了判断湿邪的要素,有些读者看过就忘了,有缘和我见面后总会一脸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武大夫,您说的湿邪,我觉得我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您还是再和我说说什么是湿邪吧。
作为看病救人的大夫,为患者解惑是当仁不让的职责。而我在这么多年的诊疗过程中发现,因为湿邪导致患病的患者比例越来越高。我也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有一些自诊常识和养生知识,防病于未然,这才是每个大夫最基本的职责所在。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我认为以下三条就是读者自诊体内是否有湿邪的最好办法:
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一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中医讲“湿重如裹”,这种被紧紧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个浑身湿透似的那么难受。
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黏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也说明体内有湿了。
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疾病也就离你不远了。
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古代医家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柔软的舌头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杏林释义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
因心开窍于舌,故舌为心之苗。心有病变,可从舌反映出来。如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舌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外候指外露的征候。脾在体内,病变是看不到的,而通过观察舌头就能分辨脾的生理和病理状况。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大家可以每天早晨刷牙后对着镜子观察一下,看看自己的舌苔,自己对号入座。即便一时分不清楚也没有太大的关系,看看自己的舌苔每天的变化,再对照自己的身体状态,总会有所领悟的。
关于湿的自我判断,经过多年的临床诊断,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
很多人总是告诉我,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但如果用力吐痰,也只有一点,痰并不多。这是湿的典型特征。
第二,看早上起来的时候,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
如果早起时小腿肚子感到酸了,则很有可能是体内有湿,需要引起注意了。
古语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简直就是个口香糖,黏上谁就甩不掉了,而且不光是甩不掉,还会成倍地加重病患,这个罪魁祸首对人体的杀伤力是相当大的。
杏林释义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身体哪怕有很严重的寒症也容易治好,但哪怕只有一点湿气也很难治疗。湿邪性黏腻浑浊,一旦进入人体,就如同油揉进了面里,难以去除。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湿邪性黏腻重浊,湿气向下走,就容易聚集在腰部以下,造成膀胱肿瘤、前列腺肥大增生等病症。湿气在体内排不出来,会导致很多慢性病、恶性病,甚至会导致一些怪病发生,如吃土块、砖头、墙皮、生米等异物,这是身体湿邪很重的表现了。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湿邪玩起捉迷藏来,真是太难捉到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
这几年很多来看病的患者不停地抱怨:“武大夫,您说为什么我的病就是治不好啊?”“为什么我得好多种病啊?”患者急切的心情我感同身受,但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治病是一个过程,不可能瞬间见效。至于患者的这些“为什么”,我想无非就是因为现代人的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纠缠不清。
为什么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因为川菜的特点就是辛辣,川菜里边辣椒、花椒那都是多多地放,越多越好!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的人们才需要用重辣来化解体内的湿气。而现在,全国很多地方的人们体内都有湿气了,都需要辛辣来化解,于是大家本能地爱上了川菜。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人体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来咱就温之,热来咱就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然而,有湿呢?那就有点难办了,用燥湿的方法,十有八九会伤了津液,湿邪还是除不去,所以中医里除了燥湿,还有利湿、化湿、渗湿等对付湿邪的方法,方法越多,就意味着这个敌人越狡猾,越难对付。
特别是前边说过,湿无孔不入。湿邪伤人时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
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比如冬天,如果仅仅是气候干燥,就算很冷,我们也都还能接受,但如果又冷又湿,人就很难受了。为什么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熬,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更重,寒邪伤人更狠。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又好像夏季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艳阳高照、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舒服。
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湿气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处理的健康问题……
湿邪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湿邪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慢性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所以湿邪真的是让我们身体变得糟糕的罪魁祸首啊。如何对付湿邪,祛除湿邪,是我们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把体内“躲猫猫”的湿邪驱逐出去,我们健康的身体才会像风筝一样展翅高飞。
第6页 :第一章(艾灸熏一熏,治病又益寿)
5.艾灸熏一熏,治病又益寿
说起艾灸,大家都不会陌生,各种养生节目、网络文章、健康图书中,大多会提到艾灸。作为宝贵的中医治病方法,有病可以用艾灸治病,无病可以用艾灸强身。艾灸使用简单,不会的读者看了下面的文章,我相信一定会茅塞顿开的。
说说艾灸这点事
《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的功效。“灸”从字面上来看,上面是“久”下面是“火”,有长时间用火烤的意思。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还可以去除家里的异味和人体的异味。故而灸在道家养生里是一种特殊的养命方法,也是升腾阳气最快的方法。
以往的艾灸治疗,用的是“壮”这个词来记录治疗的时间长短,经常在书里看到治疗某种疾病需要灸多少壮。壮是什么意思呢?古时候艾灸治疗,用的是艾绒做的圆锥形的艾炷,一壮就是指这种艾炷从点燃到烧完的时间。我们现在多是用的在药店买的、加工规格很标准的艾灸条,因此现在治疗所需要的时间也改成用分钟来计算了。一般都是灸10~15分钟。还可以在卖中医治疗器材的地方,买到用来艾灸的罐,它可以用于一些手不好操作的部位的治疗,如背后膀胱经的穴位。这些艾灸罐可把艾灸条弄成段,放进去,戴在穴位上,十分方便。不过灸治的时间就需要比艾灸条长了,一般需要20~30分钟。
艾灸的具体方法,我首推温和灸法。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后,对准穴位熏灸。艾条距离皮肤2~3厘米,使局部有温热感不灼痛为宜,每次灸15~30分钟,灸致局部皮肤产生红晕为度。
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中记载“大风汗出,灸噫嘻”,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庄子》记载圣人孔子“无病而自灸”,也是指用艾灸养生保健。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杏林小典
灸法
灸是烧灼的意思。灸法是一种中医的治病方法。点燃由艾叶等药物制成的艾炷或艾绒,置于人体穴位上,利用灼热的方式,熏热人体的穴位表面,借由艾条所产生的气味和温度,刺激人体体表部位,以达到治疗功效。
艾灸有多神奇呢?古书里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在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了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身体,在从军队退役后,因为当时退伍士兵的待遇太差了,这人索性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官府也一直抓不住他,结果王超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还能作案,后来终究是夜路走多终遇鬼,被官府抓住了,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父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
学医之初,我的老师有位病人,患有性功能障碍。老师没给他开药,就让他用艾条灸关元穴,每天1次,每次灸15~30分钟。一个月过后,患者的病就痊愈了。如今他已近古稀之年,依然身体健康,无尿频、前列腺肥大等症状。他现在每次见到我,还依然对老师当年的指导感激不已呢。
风筝飞得高,全靠仨要穴
我在之前的书里,给大家介绍过很多次艾灸这种简单又好用的保健方法。我看到北京这些年路边也开了很多艾灸保健馆,很多女性患者来问诊的时候也告诉我,她们在做美容的时候会顺便做艾灸保健。看到大家对艾灸这么认可,我很高兴,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自己学会艾灸方法,自己在家做艾灸——给自己做,健康己身;给家人做,带去满满的关怀和爱意。传递家庭中的“正能量”,就是这么容易。
在家艾灸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只要定时、定期坚持用艾条灸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这几个穴位就可以了。
前几日,诊室来了一位即将痊愈的患者。但他一进门就让我大吃一惊,脸色晦暗,无精打采,完全不像要痊愈的样子。我赶快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一场“股市危机”让他受到巨大打击,好长一段时间睡不好也吃不好,一下子感觉身体更糟糕了。看着患者这样子,我也没跟他过多说什么。我知道当务之急是要激发他身体的阳气,赶快把阳气这个小调皮找出来。于是我让学生取来一支艾条,给他灸了一下关元穴。关元过去也叫玄关,就像人体腹部的一个阀门,主人的先天之气,有将人体元气关在体内不泄漏的意思,历来为修炼家所重视。灸关元就是利用艾条燃烧发出的温阳之气,通过关元穴送入小腹,是恢复体力补充能量最快的方法。大约灸了10分钟,患者就伸了个懒腰,大喊舒服极了。我微笑不语,知道他体内的阳气已经升发上来了。
那么关元穴到底在哪儿呢?在下腹部,身体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如果采用仰卧的姿势,将手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在手小指的下缘处即是该穴。
灸关元的最好时机在夏秋之交,相当于北京地区的7月底到9月中。隔日灸1次,每月连续灸10次。冬春两季除去特殊原因,尽量不要去灸关元穴,因为冬主收藏,春主升发,灸多了反而会泄精气。
接下来我又给他灸了足三里,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大穴,此穴多气多血,主人后天之气。学医的时候,听老一辈的人讲过一个长寿灸法。日本德川幕府时代的江户,有一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当地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一座桥建成之后,邀请到一位174岁高龄的老人“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主持仪式的将军问这位老人有什么长寿之术。老人回答道:“这事不难,我家祖传一个方法,每个月的月初,连续8天用艾灸足三里穴,坚持不断,就能长寿了。我现在174岁,妻子173岁,儿孙皆已过百岁。”那位将军听了不胜感慨。灸足三里能长寿也随之广为人知,后来形成了日本的一个习俗。其实日本人灸足三里保健的方法来自中国,早在隋唐朝时期的医学著作里就有灸足三里治病养生的记载了。
最后我又给他灸了三阴交。三阴交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相交会的一个聚合点,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补益阴精,长期灸这个穴位对肝脾肾都有补益固摄的作用,可祛湿浊,降血脂,还可以用来治疗脂肪肝。女人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治疗。
最后,我并没给患者开什么药方,因为他的身体已经基本痊愈了,就是告诉他,回家也要坚持艾灸,不要停,但最重要的还是要调整好心态,股市损失的钱还可以赚回来,阳气要是提升不起来,身体可就糟糕喽。
这样灸就错大了
我也遇到过这样的患者,以为艾灸的时间越长越好,结果灸出了水疱,也就是灸的火候太过,正所谓过犹不及。
火候,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最难把握的,古人常说,传功不传火,火,就是火候。在烹调中,同样一门手艺,火候掌握不当,做出来的食物可能就大相径庭。火候其实是灵性与智慧的体现,不是不传,这是需要用心体悟的。艾灸的火候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手法。灸的过程中,用持艾条之手的小拇指,不时地轻轻擦一下所灸的穴位,当小指感觉到此穴位的皮肤发烫时,就要调整艾条火头的高度,使皮肤始终处于一种温和安全的状态。这是我多年的行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手法,类似于翘着兰花指,女性朋友使用这个手法时尤其优雅漂亮,赏心悦目,还不用担心损伤皮肤。
不管是灸疗保健也好,穴位按摩也罢,都有一个火候问题。把握火候的最大秘诀就是,要以身体的轻松舒适为度。不要指望一次或几次就把身体调理好。在身体最舒适得力的时候就停止,留有余兴,直至慢慢养成一种好习惯。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其实就是养生。万万不要陷入盲目追求效果的误区之中。
比如有的患者之前看过一些养生文章,就照着文章说的敲经打穴,把经络穴位视为无所不能无所不治的灵丹妙药,天天按天天揉,结果用力过度,身体上甚至出现了瘀痕。过多地在一处穴位上调动人体能量,反而会使身体系统失去内在平衡,这种方法不可取。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到:“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事物都有两面性,按摩穴位可以滋养元气,但若按摩过度,反而损伤身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还有一句指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也叫武火,少火也叫文火。就是在告诫我们,治病时不要武火猛攻急于求成,要用文火慢慢温补,唤醒人体的自愈能力。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美的诗句里也蕴含着养生的至高境界呢。
杏林释义
久而境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久积的五脏之气是五味入胃后所起气化作用的一般规律。如果五脏之气增长日久而形成过胜,则反而会损伤身体。
第7页 :第一章(春夏养阳,地久天长)
6.春夏养阳,地久天长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轮回如同一首和谐的生命交响曲,大气磅礴又委婉动听。我们如果能像植物顺应四季变化一样应时而动,一定会健康又平安。
养阳之计始于春
我们从小就听说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特别是学生时代,老师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要交这一学期的学习计划了,再有几个月就要中考高考了。中国的古代文化真是相通的,中医里也有这么一句话,叫“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什么说春夏养阳,阳从春始呢?很简单,因为春生、夏长、秋养、冬藏。春天正是万物萌发的时节,也是阳气上升的季节。在春天的六个节气里,立春、雨水还是春寒料峭的早春;惊蛰,春雷一响,惊醒沉睡了一个冬天的万事万物,大地苏醒,草木萌发,人体也在这时候萌发新的生机;过了春分,到了清明和谷雨,草木已经舒展开来,花也开了,风也暖了,到处生机勃勃,人,这时也该舒展心情、舒活筋骨了。人体的阳气,正是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呢。
春夏养阳,首要的就是春夏不要贪凉。热为阳,凉为阴。春天暖、夏天热,都是有其道理的。人在秋冬养阴时,毛孔闭合,身体在积聚能量的同时,也积聚了一些污垢、毒素,到了春天和夏天,毛孔张开,人体的能量要向外宣发,因此体内的污垢和毒素要借助这个宣发之势而排出。
春天,收敛了一冬的身体还有寒气没有散尽,那就要用温的办法来驱寒,所以,春天需要多穿点衣服,捂一捂,把汗捂出来,这就是“春捂秋冻”中的“春捂”。
夏天,太阳那么大,温度那么高,不用捂也都是浑身冒汗。没有人喜欢浑身是汗,黏糊糊的不舒服,汗臭味也是熏人,所以有的人喜欢一到夏天就钻进空调房,觉得躲着不出汗的自己比在太阳下晒得冒汗的人聪明多了。其实啊,聪明反被聪明误,夏天不想出汗的才是大错特错呢。出汗是夏天必须的,我们可能注意过,夏天出的汗,又黏又腻,这就是体内存积的湿浊邪气,出汗,就是除湿的过程,这么自然的祛病方法,你要是不用,岂不是成了不懂健康的“傻瓜”了吗?
南方农民夏天有“双抢”,割完早稻就要马上把晚稻秧插下去,抢割抢插,挥汗如雨,忙得不亦乐乎。我们看着农民兄弟们那么累,很辛苦,其实啊,人家那就是最好的养生。双抢后,秋风渐至,人们觉得身清气爽,就是因为通身的邪毒湿气都排尽了。如果我们夏天一天到晚都贪凉,天天吹空调,毛孔闭塞,很少出汗,那就无异于闭门留寇了。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夏日绵长,晚上可以睡晚一点,早晨要尽量早起,切勿生倦怠之感,连午睡都要尽量避免。
杏林释义
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
人们应该夜卧早起,不要嫌弃白天太长,让心中不存郁怒,容色秀美,并使暑气得以疏泄,表现出外在的美。
春天、秋天和冬天都可以午睡,夏天最好别午睡,因为夏季属火,心旺于夏季,午睡又是补心的,所以,很多人夏季午睡起来后,发现眼睛红了,这就是补心补过了的缘故。
这么老长的一天,我们用来干吗呢?用来充分把自己的内在能量发挥出来,使其成气候。这段时间,我们可以“生龙活虎”地努力工作,多多加班,可以去追求事业,可以去追求异性,可以去和朋友玩耍……总之,要把精力放在外面,傍着一身的大汗淋漓更是最好不过了。一句话,春天和夏天你尽可以遵守这八个字: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春夏时节,不要贪凉,不要犯困,努力工作,使劲折腾,如同放风筝一般,让自身的阳气也随春夏而高飞吧,这就是春夏养阳。养好了,到了秋天,你事业上会有累累硕果,身体上也会有清爽通透之感,到那时候,就得收敛起来,安心养阴了。
在愉快的玩耍中养阳气
孔子曾经让他的学生各言其志,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大为赞赏。其实曾点并没有讲什么深奥的义理或远大的志向,只是说春天要和大伙儿一起出去走走,在沂河里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蓝天白云,绿草茵茵,桃花朵朵,风吹水流。总之就是要和小伙伴们在大自然里愉快地玩耍。
那些天天都疯狂加班的工作狂们或者百无聊赖的“死宅”们,看到以上这段话后,应当好好想想,在大好时光里,你不出去走走,接受自然的洗礼和阳光的沐浴,而是闷在斗室之内,是不是有点有违天道呢?
春游,不仅仅是舒活筋骨、放飞心情,还应该用心体会大自然的生机,与大自然交流信息。中国自古讲求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泯灭我执我见,将自己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融为一炉,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各种声色气味,去感受自然的广大空灵、澄彻纯净。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所有生物,也就在于我们拥有能够与自然交流和沟通的心灵世界。有人会说,武大夫你说的这些太玄乎了,我就是一个俗人,学不会什么天人合一啊。其实很简单,在野外,闭上眼睛,放松呼吸,放松全身,什么也别想,就是听听山涧溪流、鸟叫虫鸣,保持5分钟,你就会发现,糟糕的心情已经“多云转晴”啦。
自然界的生机处处都是。“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你看那一江春水,它是不是由隆冬的千里冰封,融作绿水,化静为动,汩汩向东?苏东坡的诗里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水为至阴之物,然在主生主发的春天,也会变得活泼,变得温暖。你再看那春风,是不是由凛冽的西北风化作了温和怡人的东风?“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风乃天地之使。《黄帝内经·灵枢》里有一篇叫“九宫八风”,即风有八向,比如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折风,折便是折杀消损之意,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婴儿风。婴儿是人生命的起点,是生长最快的阶段,那么婴儿风当然是与生长育化相关了。
《素问》里说“东方生风,风生木”,也是同样的意思。自然界诸多植物的繁衍生殖,靠的不就是风作信使,将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吗?然而风不仅仅只与植物相关,在传统医学里,各种动物均分属五种之一,虫就是动物,风的繁体字为“風”,《说文解字》里说“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今常言“风化”,根据在此也。
可见,风实乃化育万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感受春的气息,莫过于沐浴一下如酒醉人的春风了。“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吹动我们的心弦,它是信使,是自然万物之间的媒介,也是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媒介。在春风里,众生平等,共同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自然界的生机是微妙而又神奇的,它有着让人惊叹的伟大力量,而这又需要你去用心地领会。百草萌生的时节里,你真的应该亲近自然,舒展身心,将自己融入这一片清新天地,捕捉住缕缕生机,将这份欣欣向荣植入心田,作为滋养五脏六腑的营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自然,无违天道,养生之“道”与你也就更近一步了!
户外跑步:筋骨更舒活,气血更畅通
经常有身边的朋友满怀憧憬地对我说:“我从现在开始锻炼了,办了健身房的卡,每天晚上都去,家里还买了跑步机。”看那神情,似乎这么一锻炼,他就会永远跟疾病说再见了。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总是不予置评。因为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买了健身卡锻炼的人,真正锻炼的次数、锻炼的质量,反而不如每天坚持免费锻炼的人。花钱健身不见得就能持久,也不见得就一定效果好。
不说坚持不坚持,单从健身效果来说,在跑步机上跑步和普通的在路上跑步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跑步机有其科学性存在,比如跑步带可以虚拟一个无限长的跑道,让我们足不出户,在室内就能进行长跑运动,避免风吹雨淋等自然的影响,而且它可以控制速度,为我们计算出跑步的里程和我们身体消耗的热量,让我们对自己的运动量做到心中有数。然而,在跑步机上跑步,速度是一定的,人的腿脚不能随心所欲,得随着跑步带的滚动而控制速度。这样一来,不少人会在关节或全身出现相对紧张的状态。
而在户外进行普通跑步的时候,地面是不动的,人的腿脚可以随心所欲地运动,人的身体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重心,全身放松,没有一处过于紧张,于是,筋骨更舒活,气血更畅通。
推荐大家在户外跑步时,边跑边进行这样的想象:你的头顶上就是天,天高到无垠,毫无压抑感。在神秘的高处有一股神秘的能量灌注到你的头顶,让你神清气明,这是上天的赐予。你矫健的步伐穿过身边的草木,而这些草木精灵们,同样吸收着天地的灵气,顺应四季的节律。千姿百态的树影,就是生命的乐章。摇曳生姿的小草,就是自然的律动。跑步的时候,它们一直在向后躲闪着你,仿佛活了过来。路在脚下延伸,你踏下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在和大地对话,感受着、吸收着大地无尽的力量。仔细体会头顶苍天、脚踏大地、神交万物的感觉,向天、地和身边的一切汲取生命的能量和力量吧!不用怀疑,每次跑步之后感觉满满的正能量,就是你吸收到的万物阳气。
第8页 :第一章(“三阳开泰”——身体健康的风向标)
7.“三阳开泰”——身体健康的风向标
三阳开泰不仅是拜年时候的吉祥话,也是身体健康的方向盘和风向标——运动、善良、快乐,内外兼修,何愁阳气不足呢?
“动”能升阳——想高飞先动起来
“三阳开泰”原出自《易经》六十四卦之中的泰卦。古人发现冬至那天白昼最短,往后白昼渐长,故认为冬至是“一阳生”,十二月是“二阳生”,正月则是“三阳开泰”。“三阳”表示阴气渐去阳气始生,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的意思。
有一次我在外地讲扶阳保健,一位听众提了个问题:如果不用药物和灸法,您还能有什么方法让我升发阳气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给了一个回答,就是减少欲望,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但我对这个回答其实并不满意,讲课回来后我查阅了大量的道家古籍文献,发现道家的知识和文化当中,蕴藏着不用借助药物和灸法却行之有效的升阳方法,类似于自然界的“三阳开泰”,我对此进行了归纳总结,把这个方法形象地称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能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里面有一句至理名言:“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人只要动一动,摇一摇,那么就气血流通,百病不生了。学五禽戏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却不一定都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动摇正是对动能升阳最好的诠释。现代社会是以脑力劳动为主体的,坐在办公桌前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挥汗如雨耗费体力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大多动摇的是精神,不动的是身体,比如上班下班都坐车,到了单位就一动不动坐在办公室里,晚上回到家又坐在沙发上看半宿电视,朋友约也是“约饭”“约喝”“约唱”,却没有几个人“约动”。现代人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的,不动则阳气不得升发,气血都瘀滞了,长此以往身体怎能不病呢?动摇精神损耗的是我们的阳气,动摇身体则能升发阳气,所以要想身体健康,就一定得先让身体动起来。
中医有一句话叫:“阳光普照,阴霾自散。”如果你体内阳气严重不足,阴气过盛,可以选择一些柔和舒缓的传统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和我们后文会仔细介绍的养生桩等。这些运动都温和,易上手,时间可长可短,需要的空间也很小,特别适合越来越不想动、不爱动的现代人。需要强调的是,运动有一个标准,就是以心脏不剧烈跳动、身体微微出汗发热为宜,也就是进行有氧运动,运动过度反而会伤害身体。
“善”能提阳——好心永远有好报
孟子曰:“与人为善,善莫大焉。”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要求和标准之一。道家名著《太上感应篇》中对“善”作了三个定义:第一是语善,第二是视善,第三是行善。
“语善”就是要求我们说一些激励人的柔和的话。正向的语言鼓励不仅会让人觉得温暖,从健康角度来说,语善可升阳。比如说家中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没考好孩子也不高兴,不会教育的家长,疾言厉色,甚至打骂,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糟糕的阴影;而如果是会教育孩子的家长,他一定不会去埋怨孩子,而是用激励、鼓励的方式,让孩子的信心建立起来。聪明的小孩都是夸大的,这样孩子才会越来越聪明。
事实上,现实中很多有成就的人,大都是在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夸奖中长大的,在这种肯定的良性语言激励下,人的阳气就会持续得到升发,身心都会得到平衡的发展。古人讲,“良言一句三冬暖”,讲的就是语善升阳的道理。
视善,就是要让眼睛经常去看美好的事物。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是天地间的大美,所以久居尘世的人要经常出去看看,以此养目调心。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也是与天地交换能量,升发阳气的过程。说到视善,据说,德国有一位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发现男人看漂亮女人,如果每天看上5分钟,可以延长10年的寿命,女人看帅气潇洒的男性也可以延长寿命。逛街时看看过往的美女、帅哥,养养眼,成为很多男女恋人口角的缘由,但我想,如果从养生的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视善,貌似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睛所见之物反过来也会影响心灵,生活中不要总看到社会、人生的阴暗面,凡事要多看阳光的、积极的一面。如此,不用刻意追求,也能做到随处视善了。
那什么是行善呢?“行善积德”是老百姓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亚洲文化乃至全球文明,普世的价值观都是教人做好人,行善事。国家现在提倡的“正能量”“中国梦”中也包括对国人“行善”的要求和期许。
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看到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国家哪里有灾难时,无数的人伸出关爱之手,捐出善款,还有的人去做义工,亲自到一线去支援灾区,这些都是行善的表现。“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不一定非要去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如果路上你遇到一个人用车拉着一车煤或者其他货物,爬高坡时上不去了,这时你帮他推一把,过了这个坡以后,拉车的人会回头道一声“谢谢”。这个时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觉呢?一定会感觉到暖暖的,这种暖就是阳气升发的表现。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的行为,不论大小,都是行善。
《礼记·礼运篇》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管是语善、视善,还是行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要去掉私欲,内心光明磊落,多为他人着想,那种累在身暖在心的感受,也是能延年祛病的。
杏林释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施行的时候,天下就是人们所共有的。
“喜”能助阳——开心快乐每一天
古人说,喜则阳气生。快乐在生活当中应该是很好做到的,比如多想一些高兴的事情,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看一场让人哈哈笑的电影,听自己喜欢的歌曲,读自己喜欢的书,业余时间多做自己喜欢的事,都可以使人的阳气升发。
喜能升阳,最典型的应用就是“冲喜”。按照道家医学的观点,冲喜是很高明的升阳方法,冲喜冲掉的是身体的邪气,换回的是正气,所以过去的人用办喜事的方法来治病或者转运。久病或长年身体不好的人,有意地操办些喜事,对病情是很有帮助的。实际上冲喜是借助外在的环境改变病人的身心状态。
只生欢喜不生愁的人,在古代就被称为“神仙”。喜是人生的一种大境界,能够保持一颗欢喜心,对身体的滋养是比吃什么灵丹妙药都管用的。
命运是每个人穷其一生都想去把握和改变的。从医学的角度来看,阳气旺盛不仅不会受到病邪侵害,还能使人的精神平和愉悦,心想事成。所以,升发阳气还是改变命运的最好方法。
第9页 :第二章(饮食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
吃得巧,阳气跑不了
有些朋友有点小毛病就吃药、打针、打点滴,甚至没事也爱吃补药。事实上,很多小毛病都可以通过调理自身阳气而康复。这调理的秘方呢,就隐藏在我们最熟悉的厨房美食里。
1.饮食的最高境界
冯小刚的电影《大腕》里葛优对关之琳说,佛的境界在那,我的境界在这,而你的境界在那。的确,做任何事都有境界高下之分。吃,自然也有境界的不同——那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答案就是:固护阳气。你知道哪些饮食习惯会损害我们的阳气,哪些又有助于阳气的提升吗?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节奏,到食物中去寻找这调皮的阳气吧!
随“脾”应变,四季有方
问诊的时候,经常有心急的患者问我:“武大夫,我身体不舒服啊,这儿也难受,那儿也难受,您快点告诉我怎么才能治好呢。”恨不得我立即教他一个方法,马上做了就能好。
对于这样的要求,我实在是无能为力,我想即使华佗再世,也不大可能教给病人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
事实上,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身体不舒服的原因也不一样。比如说,同一种食物,你吃了可能养生,长精神增力气,别人吃了可能是“戕生”。什么是戕生呢?就是对他的身体造成伤害,让他变得无劲、乏力,没有精神。比如很多胃部不适的患者来求诊时反映的情况都比较相似,就是每次吃饭后,胃都不舒服,说不上是哪种疼,胸口也会有点疼。但如果患者仅仅很模糊地问我吃不下东西该怎么调理,没有前因后果,我也只能告诉他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如果实在追问得紧,我就告诉患者一个我体验多年、行之有效的“灵丹妙方”,实乃存箱底的宝贝,只有四个字——随“脾”应变。
这四个字,听着挺玄乎,解释起来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是:我该吃什么食物总会比别人提前一点知道,所以我的脾胃总是很难受伤。有的朋友好奇了会问:“武医生,莫非你会算卦,能未卜先知?”当然不是了,我只不过顺应了四时的变化。大家知道,四季气候各异,而我们脾胃的需求呢,也恰恰会随着气候而变化,因此想要通过强脾健胃来提升阳气,就要顺应四时更迭,选择相应的食材。
春天多吃“青色菜系”
按照中医学观点来讲,春天主升发,在五色中对应是青。那适合春天吃的食物有什么呢?“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绿色,所以春天我们只要吃各种常见的绿色蔬菜就可以,比如菠菜、水萝卜、芹菜等,这些都是在春天大地升发时首先长出来的。在春季,我们就是要多吃一些含叶绿素比较多的植物,这样的食材能保证我们的体内阴液充足。同时,春天主风,容易使人感觉口干、口渴,所以我们平时应该多饮水,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
夏天多吃“红色菜系”
夏天主心、主南方,呈现的是一派“火德”之象,它的颜色是红的。按照这个道理,自然界给了我们很多适合于这个节令的水果,草莓是红的,西瓜是红的,西红柿是红的,樱桃是红的。在这个红色“当道”的季节,越是天气热,我们越要保证人体的水分不被很快地蒸发出去,吃这些食物就是获取天然能量最好的方式。
顺便说一下,我有时候出去应酬吃饭,大冬天的餐厅的服务员常常摆上一盘西瓜之类的赠送拼盘,朋友让我尝尝,我总是婉言谢绝。告诉大家一点,尽量不要去吃这种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大棚里生产出来的水果,不是靠日月精华来长熟的,表面虽然呈现火德之象,但无火德之质,吃了对身体也没有什么益处。
秋天多吃“黄色菜系”
快到秋天时,粉红的桃子下来了,桃子是很养人的,再往后苹果也开始变红,到了八九月份,金黄色的梨开始上市了。可以看出,果实的颜色由深转浅,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说,跟着季节吃东西是很有好处的,既满足了口味又调养了脾胃。
北方地区有一个习惯,就是贴秋膘。人经过夏天后,脾胃比较虚弱,所以贴秋膘时可先补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蛋类,或者山药、莲子等,咱们把脾胃功能调理好了,然后再吃牛肉、狗肉等热性食物。
有的人喜欢一立秋就“贴秋膘”,我觉得不是很合适。比如说,现在是秋老虎,天气还很热,这个时候你再贴秋膘,人就容易上火,导致牙龈肿痛或大便干燥、眼睛泛红等。那应该什么时候吃肉进补呢?还是看天时。只要天气开始转凉了,就可以开始了。实际上,这个时间非常好辨别,我的经验是从9月份的中旬到11月初,这是贴秋膘的好时机。
杏林小典
贴秋膘
我国北方地区民间在立秋素有“贴秋膘”一说,江南则有吃秋桃的风俗。立秋约在阳历8月7日或8月8日,是24节气之一。“贴秋膘”的意思是吃肉进补,因为在夏天,天气很热,人容易食欲不振,造成身体消瘦,所以每到立秋时,家家户户都会吃肉,如炖鸡、炖肉、红烧鱼等,以达到进补目的,恢复体力,补充夏天流失的营养和体重。
秋天吃梨也非常好,但有的人吃梨以后容易腹泻。因为梨本身性偏寒,所以一些体质寒凉,或者肠胃偏寒的朋友,吃完梨以后就易腹泻,那怎么办呢?建议大家吃完了梨后,顺便把梨核也嚼了。有人会说,梨核是酸的呀!没错,我们就是要这种酸,起到一个收敛的作用。如果你平时吃一个梨会闹肚子,那好,请把梨核一起吃了,就不会闹肚子了。这在临床上屡试不爽。
冬天多吃“白色菜系”
冬天又怎么去调节饮食呢?这个不用多说了,吃点羊肉补补身子,尤其是寒凉体质的人要多吃,热性体质的人则注意少吃点。但是吃肉是要讲究技巧的,不能贪吃。
比如有的年份是暖冬,北方即便到了大寒节气,也只下一两场雪,极端的年份甚至都不会下雪,冬季还很短。按理说,应该从小雪节气就开始下雪,把空气浮尘中的细菌杀死。入冬以后,在北方像涮羊肉、羊蝎子等一些热性的食物比较流行。当时天气并不冷,如果大家还是在吃羊肉,就可能会导致温病的发生。因为我们的运动量是不够的,还像往年那样吃羊肉,就会上火、生病。很多感冒在春节前后高发都跟这个饮食结构有关系。
冬天就应该吃以大白菜、萝卜为主的白色菜系的时令菜,尽量少用那些反时令的菜,比如红颜色的西红柿就应该少食。冬天是一个藏精气的时候,饮食结构一定要合理地搭配。尤其是暖冬,应该少进肉食、多吃青菜、多喝粥,用山药、红小豆去熬粥,还可以减少感冒的发生。
中医是非常讲究天人合一的,人秉天地四时之气而生,饮食上也应顺应自然万物的生长规律,通过饮食来调理阳气的最高境界就是随“脾”应变,这是一条健康的饮食法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滋养我们的身体,使我们的生命力绵绵延长。
饮食戒“暴”,素食健康
按照古人记载,我们应该可以活到天年——就是120岁左右,但现在平均寿命只有七八十岁。夺走我们几十年寿命的主要原因,前文已经总结过,就是人体湿邪过重,导致阳气受到损害。因此,从日常饮食习惯和结构中预防湿邪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很多。90后、00后的孩子们在这方面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体验,80后的孩子可能会有点印象,而70后和更早一些年代出生的朋友们,在这方面应该是深有体会的。过去我们吃不到的东西现在都很容易就能吃到,这种生活条件的快速改变,导致大部分人出现了暴饮暴食的问题——过去想吃都吃不到,现在用不太多的钱就能随便买,有些人索性就使劲去吃。暴饮暴食,给胃脏和胰脏造成了不良的刺激,使肠胃负担越来越重。
怎样算是暴饮暴食呢?人的胃通常能盛2~3千克的食物,如果我们突然增加饮食的量那就是暴饮暴食了。这几年流行一个词“撸串”,大概意思就是喝啤酒,吃烤串。夏天的晚上,凉爽宜人,找几个朋友一起“撸串”,很多人一吃起来就吃个几十串上百串,一喝啤酒就喝半箱一箱的,把肚子撑得很大。胃是一个囊,有很强的扩张能力,我们摄入5千克食物它可以承受下去,摄入10千克它同样还可以承受下去。可胃的下方侧面就是胰脏,吃多了,胃就会挤压胰脏,胰脏被长时间挤压麻木后,则会致使胰导素的不合理分必,久而久之就会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出现。
现代西方医学也注意到了饮食的问题,西方医学认为我们应该慢慢减少饮食量,建议病人少食多餐。少食多餐是很科学和合理的,我们必须改掉暴饮暴食的坏习惯。
除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之外,拥有健康的饮食结构也是祛湿升阳的重要环节。几千年前的老祖宗就总结出“鱼生火,肉生痰,萝卜白菜保平安”的饮食定律。美国康奈尔大学康贝尔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一个关于人类饮食结构的调查,从中也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值得推崇。当时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总结一下就是三三三制,三分之一主食,三分之一蔬菜,剩下三分之一是肉和水果的总量。
可惜的是,80年代之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大多改变了。尽管几千年以来中国人都是以谷类为主食,但现代人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我们彻底颠覆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传统,很多人变成了无肉不欢的肉食主义者。而肉吃得太多,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健康的饮食要求一定不能无节制地过度摄取肉类。
怎么判断肉是不是吃多了呢?前文我说过,大家每天上厕所的时候,要学会观察自己的大便,通过大便判断体内是否湿邪过重。除了判断是否有湿,还可以通过观察大便的颜色来判断是否食肉过多,如果大便的颜色发青、发绿,就证明这段时间我们肉吃得太多了,这时候最好能吃一段时间素食。此外,有的人早晨起来会不由自主地咳嗽两下,咳中带痰,这也是吃肉过多引发湿邪过重的一种表现。除了身体湿邪过重,肉吃得太多也会导致人疾病缠身、心浮气躁、容易冲动,因为肉食吃多了以后,动物脂肪阻塞血管,会产生胆固醇,令身体(包括脑部)老化。
这些年来,在问诊和写书时,我都在反复向患者和读者们讲述关于健康的理念。但总有人跟我说,武大夫,我知道吃素确实对健康更有好处,可是,我就是喜欢吃肉怎么办?
我能够理解患者和读者朋友们的心理,毕竟各种美味的肉食诱惑太大,要人完全吃素也是一件难事。所以可以退而求其次,即如果您无法做到吃素,那也不用完全戒荤,少吃一些就行了,自己记住健康的要领,只要不每天想着念着必须要吃肉就好。
其实,最伤害身体的是我们的固有观念和固有意识。很多人往往都是不吃到苦头不会回头,最令人心痛的是,有些人就算吃着苦头了,也依然不回头。我在诊病的过程中就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抽烟抽得咳的痰都变了颜色,我说你别再抽烟了,他说那可不行,我戒不了烟;我说你再抽烟就要癌变了,他说癌变就癌变吧,我巴不得早死呢!说实话,这样的人不可能不得病。我也没有什么良药能够治愈他的疾患。
说到底,身体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如果你铁了心和生命过不去,那么谁也救不了你,什么方法也没用。所以,希望各位读者爱惜自己的生命,如果你想健康长寿的话,就要学会改变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弱点,这样不仅对你的健康有好处,对你的个人成长也同样会有好处的。
改善环境,修身养性
除了注意有节制的饮食习惯以及荤素搭配的合理饮食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善环境来修身养性。举个例子,在外面的自由天空下,一个人抽烟、喝酒、K歌,想干什么都行,但如果哪天他进了监狱没了自由,他就立刻不会想着再去抽烟、喝酒、K歌了。
生活中,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看着电视“追剧”,每天固定的时间看着固定的集数,忍受着电视剧中间插播的广告,两集看完,又充满期待地等着明天晚上的同一时间。但当剧集结束时,我们暂时固定的行为就会改变,可能变成晚上看会儿书、玩会儿网络游戏,或者出去遛个弯什么的。而若是在网络上看电视剧,就不会想着自己一天就只看两集,而是总想一气呵成,恨不得把所有的集数一次性都过足瘾看完,仿佛看不完就有一件悬而未决的事一样,总是放心不下。但只要“剧终人散”,我们同样就会放下“执着”,安心地睡觉或者做别的事情了。只要环境改变了,我们就可以换种心态去做其他的事。
经常会有人问我:“你说的那些方法到底行不行啊?”“某某专家说什么什么可以用来养生保健,很神奇的,我只要按照上面说的来做,不用修心,也可以长寿吧?”“经络能够通心吗?是不是按摩什么穴位就可以长生呢?”
对于这些问题,我的理解是,你去买一本书,按照上面的方法天天锻炼,若它是有效的,那么不仅仅是这些方法有效,也有你心理认同的成分在。因为你心里想要身体好,同时也相信这样的方法有效,所以,照着做之后,你会发现疾病也的确得到了改善。说到底,你内心对健康的渴望,对养生方法的认同与坚持,才是养生效果的保障。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知道,污染的臭水沟里容易滋生细菌病毒和微生物,要想治理它,西医多是打捞水沟中的污染物,然后进行消毒,以期治理水沟的污染。这种办法也不是无效,至少短期内,水质的确改变了很多。可是,这不是治理污染的根本方法。过了一段时间,水照样会污染,细菌病毒会再次繁殖,那时候就需要再一次的打捞和消毒。
中医的治法是什么呢?就是想办法恢复水的流动。等水涓涓而淌的时候,你不用去理会那些个细菌病毒和微生物,它们自然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那里的环境已经不再适合它们生长。这正好印证了那句话,“流水不腐”,并且这种方法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您不用担心它会再次发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常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既然中医对人体健康有如此大的功效,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中医疗法来好好地修身养性呢?虽然有少数人不是那么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是,我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健康长寿的。如果各位读者不想老年时疾病缠身的话,那不妨从现在开始,合理饮食,改变不良的生活环境,自会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从而将阳气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10页 :第二章(薏米红豆汤,养颜除湿好妙方)
2.薏米红豆汤,养颜除湿好妙方
湿气是阻碍升阳的罪魁祸首,我们想要从家中赶走这个罪魁祸首,方法有很多,有运动的方法,有医疗的方法,也有饮食上的方法,而且是非常简单方便的方法。
偏方的妙处是简单而有效
之前看过我出版的图书的读者,一看到“薏米红豆汤”这五个字,估计就会会心一笑。我相信,很多读者都已经是这个小偏方的受益者。而对于不了解这道汤的朋友,下面,我再仔细地给大家讲讲。
如果诊断出病人体内有湿时,我经常给病人推荐两种“药”,这两种“药”既能有效地祛除体内湿邪,还能当水喝、当饭吃。这两种“药”是什么灵丹妙药呢?就是薏米和红小豆,二者一起熬汤喝,是清除体内湿气最好的偏方。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里所说的红豆,与古人诗中所说的红豆(又名相思豆)不是一种食物。我们日常所食用的红豆,以赤小豆为佳,其味甘酸,性平,偏长椭圆形,颜色暗红而且有明显的白色筋线;而诗中的相思豆偏圆形,颜色艳红发亮且无白色筋线,最关键的是相思豆有毒,不可食用,因此大家在挑选食材时一定要留心。
薏米红豆汤什么时间喝呢?全国大部分地区,每年从5月到10月,都可以喝,特别干旱的地区,可以掐头去尾减两个月,特别潮湿的地方,就可以适量延长喝的时间了。
薏米红豆汤每天喝多少呢?等量的薏米加上等量的红小豆,熬煮之后,不限量,可以随意喝。
有的读者会问,武大夫,薏米和红小豆都要浸泡,特别是红小豆,不泡五六个小时,煮了根本不开花啊,这熬个汤耗费的时间也太久了,我们天天上班,哪有那么多时间准备一个汤啊。我教给年轻的朋友们一个方法,非常适合每天忙忙碌碌的白领上班族。那就是,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电视的时候,把等量的薏米和红小豆放到电饭煲里,加适量水,不用浸泡,直接按煮粥键,然后你可以看电视啊,洗漱啊,到睡觉前,粥煮好了,断电,不要开电饭煲的盖子,你就踏踏实实地睡觉,第二天早起,打开电饭煲,红小豆也煮烂了,薏米也煮软了,直接盛出一碗,既除湿了又当早饭,也节省了时间,多么方便!
还有一种更方便的方法,就是头一天晚上准备一个小暖壶或者保温杯,抓上一小把薏米和一小把红小豆,放进去,再倒满开水,盖严盖,第二天早晨喝,刚刚好!如果想晚上下班回来喝,那早晨临出家门的时候用同样的方法泡上一壶,下班以后到家喝正合适。
很多来我这看病的患者,反映自己腿沉走不动路,身上经常起湿疹。我告诉了他们这个小偏方,他们回家喝了一两周之后,就反馈说感觉到腿脚发轻了,走路不那么沉了,湿疹也慢慢地消退了。湿答答的风筝沥干水,又能慢慢飞上天了。看到他们有所好转,我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啊。
加加减减都是药
薏米红豆汤除了最基本的两味食材,还可以有一些加减变化,以适应人们不同的需求。比如有的读者朋友体质偏寒,里面可以加一点温补的食物,如桂圆、红枣等;有的人失眠,体内也有明显湿腻的感觉,那就加莲子、百合等有安神镇定作用的食材;如果女性朋友痛经,可以把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也可以缓解疼痛;关节疼痛的,加一些生白芍、生甘草,以化阴、养血、除痹。
平日思虑伤神、劳心过度而运动量少的人,往往脸上没有血色,精神也不够充沛,甚至心悸、贪睡,感觉头重如裹,心中空虚。这是体内有湿加上心气不足的表现,可以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桂圆同煮。桂圆甘温,能开胃健脾、安神补血、振奋心阳、温补心气,使人精神饱满、中气十足。桂圆还能提味,单纯的薏米红豆汤味道很一般,加上桂圆后,就变甜了,淡淡的甜味不仅能驱散我们体内的湿气,而且能给我们的心带来生机与温暖。我们就叫它薏米红豆桂圆粥吧,它特别适合强脑力劳动者,也很适合中老年人。
年轻人容易出现烦躁、失眠,或者脸上起红疹、痘痘,这都是上焦心肺火旺、湿热内扰所致,不妨试试用薏米红豆汤洗脸,会有奇效。也可以用前边说的,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上百合与莲子同煮饮用,百合能润肺、养颜,又能清心火、安心神。莲子最能养心、清心火,同时又能健脾、补肾。当然,如果感觉汤没有什么味道,还可以加点冰糖。
如果着凉感冒了,或是体内有寒,胃中寒痛,食欲不佳,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几片生姜。生姜性温,能温中祛寒,健脾和胃。需要注意的是,生姜不能多放,多放就使粥变得辛辣了。如果想在汤里加点调味品,最好放红糖,红糖是性温的。需要注意的是,女性产后保养时,喝薏米红豆汤要去掉薏米,可在其中加点大枣,大枣对温中、健脾、养血是非常适宜的。
肾虚的人,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一些黑豆。因为黑色入肾,豆的形状也跟肾十分相似,以形补形,是补肾的佳品。
现在人们常说的脚气病,是典型的湿热下注。可在薏米红豆汤中加点碎黄豆,用熬出来的汤泡脚,这是治脚气的一个小秘方。
如果咳嗽,还可以把生梨去皮去核切成1~2厘米的小方块,加入薏米红豆汤中同煮,可以润肺、化痰、止咳。
学会薏米红豆汤的加减变化,使用得当的话可以对生活中大部分常见病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吃对是药,吃不对是毒
尽管我说过很多次,但还是陆续会有读者朋友问我说,红豆加薏米很难熬,怎么熬它都不黏不稠,能不能放点大米一起熬?这些朋友喜欢吃黏稠的粥品我可以理解,但从治疗的角度来讲,我建议大家最好不要加大米。因为薏米红豆汤的主要功效就是清热除湿。红豆是红色的,养血,古籍里记载它“久服令人瘦”,就是说经常吃红豆还有减肥的作用。薏米性偏寒凉,主要有清热、利湿的作用。夏天正好是暑气连天的时候,内湿外也湿,用这两味药正好能起到一个养血、祛湿的作用。正是这种不黏不稠的清轻之相,才能达到清热祛湿的效果。粳米本身就是湿气重的食品,加了它,则薏米红豆汤的效果就事倍功半了。
女性经期能不能喝呢?也最好不要在经期食用薏米,我在前面说了,可以将薏米去掉,熬点红豆汤,再加上一些姜片、大枣、红糖,喝下去暖暖小腹,对女性经期保养是非常合适的。
女性怀孕能不能喝呢?这点一定要说明一下,怀孕中的孕妇要是自我感觉没有很重的湿邪,最好慎用或忌用薏米。但可以用红豆,还是可以给薏米红豆汤做一个减法,减去薏米,再根据上面的思路做加法,可以适量加些大枣、百合、枸杞等对孕妇有补益作用的食材,同样能做成既能祛湿又有其他养生功效的汤来。
薏米红豆汤是简单小偏方治大病的典型例子,上边我提供的也是基本的思路,对食物性味归经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性、味,举一反三,自己进行加减,组成更多适合自己和家人体质的饮食来。这样,食物才会更好地成为养生佳品。
第11页 :第二章(米饭损阳不用愁,古法新招好帮手)
3.米饭损阳不用愁,古法新招好帮手
日常生活中,我们长期感受外界寒湿之气,及长时间地喝茶、吃冷饮,甚至长期吃水果,都容易造成体内湿邪过重。除了避免寒湿和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建议使用古法烹制米饭以祛除大米中的湿气。
古法烹制米饭更健康
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是以米饭作为主食,在长年诊疗过程中我发现,长期吃米饭的人,特别是南方人,非常容易得脚气病、湿气病。南方的气候本来就多湿,稻米又是生在水里,也含有湿气。潮湿的气候加上人们常吃带湿气的米饭,这样身体没有湿邪才怪呢。
做米饭时会有水蒸气,蒸气是大湿大热的,更是进一步增大了米饭的湿气。带有大量湿气的米饭吃到胃里,增大了脾的运化难度,使人很快就能把肚子吃到有撑胀感,而湿气也滞留在人体内了,危害无穷。“脾主湿”,所以脾功能不好的人不大适合吃米饭。但这与人的体质关系并不大,从烹调的角度来说,我们吃的都是生米。我们根本没有理解传统米饭做法所蕴含的养生妙理,简单地以为只要把米蒸成米饭的形状,就算“生米煮成熟饭”了,其实大家吃的还是生米!
难道我们对米饭就没有什么好办法吗?我翻看了很多资料,咨询了很多长辈,有机会外出去不同地方的时候也随时和做饭的主人们聊天,还真让我发现了这其中的门道。原来只有现在的米饭才会让我们吃进去大量的湿气,过去的米饭是真正的熟饭,一点都不湿。
那么过去的米饭是怎么做的呢?在现代化程度还没有这么高的时候,人们做米饭还都是遵循煮、滤、蒸这3个步骤的,即下锅时,将大米和适量水同入锅中,大火煮沸,滤去米汤,再将大米倒回锅里,改文火蒸熟。
这是传统的做饭方法,只不过电饭锅和锅炉问世之后,传统蒸米饭之法就渐渐被淘汰了。传统方法做出来的饭里边就不再有湿气了,因为湿气一部分化到米汤里去了,另一部分在文火蒸煮的过程中发散出去了。知道了这个情况真是让我感慨:科技的进步一定带来我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吗?从做米饭这件小事来看——未必啊。
我到底是怎么找出米饭制作的秘密的呢?还要从有一年我去一个山区开研讨会说起。那里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属于大别山余脉,山川秀丽,空气清新。但刚到那里的时候,我心里挺紧张的。当时正是秋季,山中难免秋雨绵绵,加上当地以稻米为主食,稻米也含有湿气,湿湿相加,这湿气可更重了。《黄帝内经》说:“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这里可不像是开会的好地点啊。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了,召集聚会的“东道主”朋友古道热肠,一路不断向我介绍家乡的风物。这里地处偏僻,没有受到太多现代化的洗礼,古风犹存。山间秋草萋萋,秋果累累。山里的人,都像我这位朋友那样,清瘦清瘦的,精神健旺,看样子体内并没有什么湿气啊。我不禁疑惑了,这是为什么呢?朋友的老母亲在用土砖垒砌而成的灶台旁点燃柴草,为我们做饭。目睹了这里做饭的全过程,我心里的疑团就被解开了一大半。
这里的做饭方法是:把米和大量的水放在锅里煮,煮开后,滤去米汤,再把这些半生不熟的米倒回锅里,用小火慢慢蒸熟,成为真正的熟米饭。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吃进嘴里,感觉很蓬松,很香,吃多了肚子也不胀,使我饭量比平时增大了一倍。
吃过饭之后,我还感觉尿比以前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仔细一琢磨,才想起稻米有利水的功效。喜爱养花的朋友都知道,很多盆栽花草,如果浇水过多,植物的根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就会腐烂,发出一股酒精味,但是,水稻的根一直浸泡在水里都没有腐烂。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能耐水、利水。按照上面的方法做成的米饭,祛除了稻米中的湿气,但仍保留了它的利水功能。这样,它不仅没有湿气,反而能帮助排除体内固有的水湿,真是太妙了!
稍微勤快点,生饭变熟饭
真正做熟了的米,有利尿之功而无湿气为患,是养生的佳品。但有的朋友会说,我家也没有土锅土灶啊,那我只能忍受湿邪入体了?别着急,并非只有用上面介绍的传统方法做成的米饭才有这个功效。其实,只要我们稍微勤快一点,用现代化的炊具也是可以进行这个“煮、滤、蒸”三步走的操作程序的。
首先,当把米放到饭煲里的时候,尽量多放一些水,按下煮饭键,在水煮开后,打开饭煲,把多余的水滤出来,然后再继续煮饭,做出来的米饭就大不一样了。滤在一旁的米汤还可以喝,是滋补的佳品。
有人也许要问,稻米的湿气到了米汤里,喝米汤不是又把湿气喝进体内了?不用担心,湿气溶到水里,就不复存在了。
如果读者朋友嫌上边的方法比较麻烦、不愿意尝试的话,没关系,把米做成“熟饭”,不再“吃生米”也还有别的方法,最典型、最简便的一种就是熬粥。把米放在火上长期煎煮,可以逼出其中的湿气。所以喝粥可以温里健脾,因为粥里湿气少。
再说说锅巴、馍片和面包干
除了古法做米饭、熬粥,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吃上熟饭呢?我看过这样一个有关中医的事例,让我深受启发。
有一位老中医,每年春节都要回农村的老家探亲。回去以后三乡五里的街坊邻居,有个头痛脑热、不舒服的,都请这位老先生来看病。
其中一个小孩是长期的胃病,从他七八岁开始老先生就一直给他治,小孩吃老先生的药很有效,连着治了两三年,但一直不能根治。到第四年的时候,这个小孩没有像往年一样来治病。老先生对这个小孩印象很深,于是问周围的人:“那个小孩怎么今年没过来,胃病好了吗?”旁人告诉他说小孩的胃病好了。老先生问怎么好的,旁边的人都说不知道。
老先生知道这个小孩的病很难缠,不会轻而易举就好了,就说:“你们把他给我找来,我问问他到底是怎么好的。”
邻居把这个小孩找来了。见面之后,老先生发现小孩面色红润,没有了往年的晦暗之色,给他把了把脉,脉象平和,果然好了。老先生问:“每年吃药都没去病根,怎么今年就彻底好了呢?”
“您不知道,我有一个远房亲戚,他看我吃完您开的药之后,胃还疼,他就让我吃一种药,吃完后我的胃舒服极了。”小孩说。
老先生心里奇怪了:“他让你吃的什么药呢?”
小孩嘿嘿一笑,说:“我告诉您,其实它不是药。”
老先生更奇怪了:“那是什么呢?”
小孩做了个鬼脸,说:“他让我吃的是干馒头片!把馒头切成一片一片放到炉子上,烤成干馒头片天天吃,我吃了一段时间就好了。”
老先生听了连连点头称是,逢人就说,小孩的亲戚才是真正的良医啊。
这个干馒头片治好胃病的事例让我深受启发。锅巴、干馒头片、干面包片,这三种都是很简单的食物,也都是对除湿非常有效的食物。
中医里有一个理论,叫“焦香者入脾”,认为焦香的东西有燥湿、化湿的功效。所以中医主张用焦香的东西来健脾、化湿。比如由湿邪引发的慢性胃炎,中医通常就会用一味药叫焦三仙来治疗。焦三仙实际上是三味药组合而成的——焦麦芽、焦神曲和焦山楂。同样,锅巴也是焦香入脾的好食物。
临床上,我遇到患者有湿邪的时候,就会告诉他要尽量减少米饭的摄入量,尤其是湿症比较严重的患者,要尽量多吃一些面食或者锅巴,这样对缓解体内湿邪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我说的锅巴不是超市里卖的那种小零食,而是在蒸米饭时,米饭底部和锅相接处,形成的焦焦的那一层。
杏林小典
锅巴
又叫“锅底饭”,煮饭的时候,黏在锅底部烧焦的饭,一般呈黄色,吃起来又香又脆,可以煎成香酥锅巴,调味后做点心食用。
干馒头片、面包干也有同样的功效。干馒头片不是时间长风干了的馒头片,而是把馒头切成片,放在炉子上烤干的。而香脆的面包干则可以在超市和面包房购买到。在日常生活养生保健中,锅巴、干馒头片、面包干就是焦香入脾、健脾化湿的最好的药。
这三种食物也非常易得。听说现代的年轻人们都喜欢烘焙这个很小资的厨房艺术,烤箱也成为了很多年轻读者家中的必备,我想,用烤箱烤馒头片和面包,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如果在家自制,最好都别加调味品,保持馒头片和面包干的原味,是最好的了。对于体内有湿引起胃病的朋友,这三种食物真是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良药。
有些患者来我这里求诊,进门就问我有没有什么良药、特效药。所谓“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世间哪有包治百病即时见效的灵丹妙药呢?我虽然理解患者急切的心情,但也还是要说,养生治病的妙药往往就在日用平常间,只要有心就能找到,而治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心态才行。
第12页 :第二章(道家秘传的“养肾食疗”法)
4.道家秘传的“养肾食疗”法
道家有很多养生之法值得我们学习。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种非常常见的食材——黑芝麻。很多人都知道黑芝麻吃了健康,对身体好,但对黑芝麻到底为什么有利于养生却茫然不知,更不知道黑芝麻的正确吃法是什么。这里,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二。
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
“世上只有芝麻好,可惜凡人生吃了。”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读liǎo,就琅琅上口了。不要小看这句话,这是一位“老神仙”亲口传给我的。“老神仙”其实是一位道士,年逾七旬,须发乌黑,精神抖擞,仙风道骨。他在深山里修行了40多年,淡薄名利,每日粗茶淡饭,自得其乐,在我这样的凡夫俗子看来,可不是一位老神仙吗?
道家的养生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从不轻易传人。老神仙的这句话让我很感兴趣,于是我虚心向他求教。经他点化后,我豁然开朗。
原来,道家养生是从养肾开始的。肾主水,其色黑,而黑芝麻也是黑色的,因此养肾的佳品莫过于黑芝麻。芝麻有黑的,有黄的,还有白的,但与肾的本色相应的黑芝麻,才有更好的药用价值和养生之功,黄芝麻和白芝麻都只能用来做一般的食品。我们平时的食疗,只停留在“吃什么”的水平上,这只是一个小学水平,效果并不明显。所以经常有人抱怨说:“听说吃了芝麻可以补肾,我吃了很多啊,怎么没有效果呢?”其实,要真正学会用芝麻进行食疗,里面的学问还大着呢,而这些,正是那些养生大家秘而不传的。
黑芝麻的正确吃法
要说大家不会吃黑芝麻,肯定很多人会说,我会啊,有谁不会吃芝麻呢,就是煮粥的时候放一把,烙饼的时候放进面里,不是都行吗?我要说,这种吃法真的是暴殄天物啊。从养生角度来说,黑芝麻可以补五脏,长肌肉,填脑髓。《神农本草经》将黑芝麻列为上品。因为它是用来补虚羸、填脑髓的,所以,食用黑芝麻一定要用籽粒饱满的,如果芝麻本身都不饱满,哪能指望它有填补之功呢?
要把不饱满的芝麻去掉,可用淘洗法:在用水淘洗的时候,不能浮起来的芝麻,都是饱满的,浮起来的芝麻都是变质、生虫或籽粒不饱满的,都不能要。瞧,一般人就做不到这一步了吧?但做到这一步还不算完。
选出了籽粒饱满的纯黑芝麻后,还要对它进行特制,服用也很讲究。芝麻的制法和服法有两种:
一是晋朝道士葛洪传下来的,见《抱朴子》:芝麻3斗,蒸熟后晒干,用水淘去沫再蒸再晒,如此反复9次。这时芝麻皮肉分开了,去掉芝麻皮后,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制成弹子大的小丸,每天服用3次,每次用温酒送服1丸,忌食毒鱼、狗肉、生菜。服至百日,能除痼疾,1年皮肤光泽,两年白发返黑,3年齿落更生,4年水火不能害,5年行及奔马,久服长生。
二是唐朝药王孙思邈传下来的:芝麻3升,蒸30遍,微微炒香,打成粉末,用白蜜3升调和,再用棒槌捣300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天早上服50丸。40岁以上的人,久服明目洞视,肠柔如筋。
古人这两种制法各有利弊,现代养生家通常把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成为九蒸九晒法。
杏林小典
九蒸九晒法
将3升(约4斤)黑芝麻,用水洗净,放在笼屉上蒸熟,晒干,再蒸一遍,再晒干,重复蒸晒9遍后,芝麻皮自然脱落,去掉,将剩下的芝麻仁炒香,捣300次,再用白蜜或枣膏调和,做成直径约2厘米的丸子,每天早晨用好酒送服一丸。
九蒸九晒的背后玄机
九蒸九晒黑芝麻的过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有很多玄机。
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地蒸和晒呢?原来,“九蒸九晒”是中药炮制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手法,地黄、当归、附子等药材通常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药效的,这里面的学问非常大。对于芝麻来说,首先,这是为了使芝麻易于消化。大家知道,芝麻是非常难于消化的——吃多了芝麻,大便都成了黑色,一化验,你会发现很多芝麻还是原样,根本没有消化掉。我们普通人平时吃芝麻,通常只把芝麻炒一次就吃了,其实这样的芝麻仍接近生芝麻,吃下去很油腻,又难于消化,从肠胃走一遭,人体不得其福,反受其害。经过九蒸,芝麻里的营养成分充分分解,油腻性大为减少,完全变成人体易于吸收的东西;经过九晒,芝麻又获得了太阳的能量,这在养生家看来是得了天地间的阳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对人体大有裨益。
为什么要把芝麻仁捣300次呢?其实,经过了九蒸九晒的芝麻仁,已经很酥很脆了,不用说捣300次,就是捣30次,也已经完全成了细细的粉末了。但是,捣了300次的芝麻仁粉末,不仅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有一番不同,而且还加进了人的意念。在捣的过程中,捣制的人一定要怀着欢喜和祝福的心情,千万不可烦躁,不可嫌麻烦。
至于送服芝麻丸的“好酒”,不是指茅台、五粮液这样的高档酒,也不是其他种类的白酒,由于古人喝的是米酒或黄酒,所以我们今天也最好用米酒或黄酒送服这个药丸,而且最好把酒温一温。服药的时候,不能把整颗药丸完全吞下去,这样吸收不了。芝麻丸的味道是很不错的,要像吃某种美味一样,以愉快的心情,细嚼慢咽,体会这丸药对身体的滋养,这也是服用芝麻丸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扔一丸在嘴里,嚼巴嚼巴吞下去,然后咕咚一口酒就了事。
“您强调人的意念,强调制药和服药时欢喜的心情,这真的会影响药效吗?”我向“老神仙”表明我的疑问。
“老神仙”说:“强调人的意念正是制作和服用养生药丸的关键所在,历来只有师徒口传心授,一般的养生书里都不会仔细讲的。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用手工打出来的药末跟用机器打出来的药末绝对不同;捣了100次的药末和捣了1万次的也绝对不是一回事;还有,我可以心情愉快地给你沏一杯茶,也可以怒气冲冲地给你沏一杯茶,你愿意喝哪一杯呢?我把自己服用了大半辈子的养生方子传授给你,至于你信不信,那就得看你的领悟啦。”
现在,我把这个道家经典的养生法告诉各位读者,各位读者你们信不信呢?
第13页 :第二章(药酒一杯,补气又升阳)
5.药酒一杯,补气又升阳
自从杜康发明了酒,药酒就应运而生。智慧的古人或许是考虑到每个人对酒的把持力和接受度不同,故在酒中加入不同的材料,以起到不同的保养身体的作用。建议好喝酒的各位,不妨多用药酒替代普通的酒,在一饱口福的同时,更能补气升阳,收获健康。
提香保肝的茵陈酒
说到好酒,自古有句话叫作“酒香不怕巷子深”,透着股东方儒家文化中的含蓄和内敛。然而,我常常想,若是巷子再浅一些的话,岂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品尝到美酒?
如今,关于美酒的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名酒争相在媒体上打出名头,前些年中央电视台广告的“标王”,总是几家酒厂争锋,“各领风骚三五年”。到底“标王”是不是就一定是好酒呢?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但我对泛滥的宣传一般是不以为然的。毕竟,在现代信息社会,通过互联网什么的,每个人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量实在是太大了,而在海量信息的背后常常隐藏了太多的虚假。这个时候,大家真的需要一双慧眼来辨认一下什么是货真价实的美物!
对于美酒,品酒大师会给大家一些不错的建议,而作为医生的我更乐意给大家推荐一种相当不错的药酒——茵陈酒。
我了解这个药酒纯属机缘巧合。那时候,我还在跟我的老师胡海牙先生学医。有一次,老师配药需要一些散酒,就让我到一个酒厂去取。一位老先生听说我是买给老师的,就给我弄了点好酒,那酒的香气闻起来真的不是一般的香啊!我当时就来了兴趣,跟那位老先生磨了好久,他最后才不情愿地透露说,酒中多了一味茵陈。我把酒拿回去给老师,老师也对这个酒赞不绝口。从此,我对这种加有茵陈的酒印象格外深刻。
老师是一个喜欢每日饮酒的人,常常说:“有酒我学仙,无酒我学佛。”其实,酒本身就是一味药,且为百药之长,善喝者还能祛疾。所以,仙家从来不忌酒。
当然仙家也不贪酒,我就从来没有见过我的老师喝醉过。不管多好的酒,他往往是3钱一小杯的不超过3杯,8钱一杯的不超过一杯,对于喝酒的量把握得非常好。总之,凡事得讲究个“度”,若是不善喝的,茅台一灌就是一瓶,搞不好真会弄成酒精肝,本来祛疾的酒反而致病了。
茵陈酒对乙肝患者大有好处
后来医书读得多了,我才知道茵陈酒原来也出自古人的一个方。配法也很简单,就是用1斤酒配上30~50克的茵陈,一般泡上7天就可以喝了。脾胃不太好的人想要补中益气的话,除了放茵陈,还可以放点儿大枣,不过要将大枣掰开,这样才有利于成分析出。
生活中,我还常用这种酒帮人排忧解难。记得九几年的时候,一位原来是食品研究所工程师的朋友由于多年携带乙肝病毒,弄得整个脸都是乌黑乌黑的。他看了很多医生,也吃了不少药,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后来,我建议他买500克茵陈,拿300克泡酒,剩下200克喝茶。当茶喝可以随时随地,当酒喝就每天一小杯,不要多。就这样喝了半年左右,他的脸色开始变得红润。更神奇的是,他去医院检查,结果竟然显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说实话,当时我也就是想缓解一下他乏力、腹胀等一些难受的症状,没想到会出现如此大的转变。虽然他的情况特殊了点,但是我在临床上发现,有乙肝的朋友喝了茵陈酒之后,多数症状还是能够得到缓解的。
其实,茵陈和酒配在一起是一个绝方。首先,酒中有大量的水,中医讲肾主水,所以水能入肾。此外,酒还能入肝。或许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喝酒伤肝,不过,倘若能够将美酒喝到微醉却不烂醉的地步,往往可以体验到神仙般的感觉,并且能有超常表现,创下奇迹。比如诗仙李白,美酒下肚,即兴发挥,毛笔一提即是千古佳句。还有世称“癫张醉素”的怀素和尚,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往往多有佳作,时人谓之“醉僧”。
当然,这是饮酒留下的美谈。实际上,酒性温燥,具有鼓动肝阳的功能。喜欢喝酒的人便常常开玩笑说:“喝一瓶酒像狗,喝两瓶酒像熊,喝三瓶酒像熊猫,然后像孔雀,喝着喝着,最后成了大象。”说的就是酒起功效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智慧的古人或许是考虑到每个人对酒的把持力不同,常常有人会因饮酒过量伤及肝脏,这才在酒中加了一味茵陈,制成茵陈酒。茵陈酒妙就妙在,茵陈的加入非但不减酒力,反而可以更好地对酒提香,而泡好的茵陈酒也没有药味,酒色更加清澈透绿,一看就令人垂涎欲滴。对于肝胆系统有疾的人来说,这是一味很不错的保健酒。
春天的茵陈可以入药。正所谓“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的茵陈当柴烧”,当春风刚刚吹拂大地的时候,那一地绿绿的、带点灰白色毛的绵茵陈是最好的。春天、绿色都和肝相对应,而白色可以入肺,所以,茵陈不但可以很好地入肝,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宣肺作用,可谓是上天恩赐给人的一味佳药。
同时,酒中有水,它也因此具有水性。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酒也似水,能够遇他物之性而随之。加入酒中的茵陈也就改变了酒性,能够起到保护肝脏的作用。
茵陈具有“木德真君”之性,它性微寒,味辛中带苦,配上酒之后巧妙地祛除了酒的劣性,使肝脏得到极大的安慰,不再被浊气困扰。它好似“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的春雨一般,一点点地滋润着劳苦的肝。所以,肝胆系统有疾的朋友不妨试着每日小饮一杯,相信它一定会让您体验到健康如往昔、快乐似神仙的双重美妙之感。
滋阴补血,养心益智的桑葚酒
有这么一个游戏:大象吃狮子,狮子吃老虎……狗吃猫,猫吃老鼠,老鼠又能制服大象。动物王国就这么形成了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环环相扣,紧密连接。仔细想想,我们会发现身边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一种毒药的解药就生长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个很凶的男人被一个柔弱的女人驯服……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桑葚酒也是这么一个相生相克的产物,至于它是如何相生相克的,我还会详细介绍。
在说桑葚酒之前,先说说主要原料桑葚。桑葚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含有丰富的活性蛋白、维生素、氨基酸、胡萝卜素、矿物质等成分,营养是苹果和葡萄的好多倍,并具有多种功效。
不过,我更倾向于给大家说说中医方面对它的高度评价。《本草纲目》中记载:“桑葚,味酸、甘。单食,止消渴、利五脏关节,通血气,久服不饥,安魂镇神,变白不老。”“捣汁饮,解中酒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并称“桑之精华尽在于此”。《随息居饮食谱》载:“滋肝肾,充血液,法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本草疏经》则说它“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总之,中医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熄风、滋液等多重功效,是滋补强壮、养心益智的好果实。
说了这么多桑葚的好处,可是,它是怎么做到的?它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说到这个问题,大家不妨暂时抛开惯用逻辑,充分发挥一下想象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的形状,是不是跟人的肾差不多,或者说外形有点像阴囊?其实,古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取象比类。
外形与肾如此相像的桑葚冥冥中就与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智慧的古人拿它来治疗一些与肾有关的疾病。结果表明,桑葚果真是益肾佳品,现代的医学也在临床实验中证实了这一点。
其次,桑葚能在炎热的夏季生长得如此之好,则多不畏惧火热,具有清火的特点。它的外形似肾,从五行来讲对应了冬季,因此又有益水的功效。所以说,桑葚简直就是天然的水火既济的果实代表,可以用来养心益肾。
或许有的人会疑惑:水不是克火吗?怎么会水火既济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其实,水的确能克火,但也正是这种相克使得桑葚物尽其用。这就好比有手心才谈得上有手背,有夏天的热才能够衬托出冬天的寒。又比如寒冷的南极和北极人烟稀少,而在骄阳似火的非洲,人的寿命也往往不长。倒是在四季分明的地方,人能很好地生活。所以,生克制化是一种很神奇的自然现象,桑葚就是这样很巧妙地做到了水火既济。
杏林小典
五行
我国古代汉族人民认为,天下万物是由土、火、水、木、金五种元素组成的。这五种元素的运动变化则称为五行。
再有,外形酷似肾的桑葚本身含有一种植物荷尔蒙。它红得发紫甚至有些黑的颜色,稍甜带酸的味道,也显示了它有补肝益肾的威力。它对男女同志都有益,新婚的男同志性生活过频了,可以用桑葚酒补一补,女同志也可以喝点,因为它也有滋阴的功效。
此外,桑葚酒还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去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
既然桑葚是个好东西,若能长久保存岂不更美?相对而言,在5~6月份采集桑葚,然后用酒保存,不失为上上之策。桑葚酒的做法也很简单,就是将桑葚洗干净,沥干水分,1斤桑葚配上10斤白酒,不要浓度太高的,46度的白酒就可以,泡上一周就差不多了。当然了,若是有纯粮食做成的酒,比如高粱酒,泡出来的效果会更好。
有些人不喝酒,可以尝试做桑葚膏。桑葚膏也不难弄:桑葚拿回来以后,搁水里煮,煮完了以后加点儿蜜,调成膏。过去药店都有卖的,现在没了,非常可惜。
人秉阴阳四时之气而生,中医治病,光是纯阴不行,单是纯阳也不行,得阴阳相济。而桑葚这味佳果水火既济,调制成酒之后更是具有调和阴阳的功效。
患者如果是有肾虚情况的,我一般都会建议他们泡点桑葚酒,每天喝一点。从反馈回来的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大便干结,小便不利的,症状好转;头发早白的,眼睛干涩的,也都有明显的疗效。此外,桑葚酒还可以辅助治疗女性的闭经和月经不调。
不过,桑葚甜甜的,而且对肠胃吸收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患有糖尿病或者是脾胃虚寒、大便稀烂的朋友不要随便饮用。至于我前面提到的一些症状,有相关疾病的患者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时不时地喝点桑葚酒调理一下,说不定若干年后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就是你。
第14页 :第二章(花椒盐水——除湿升阳的良方)
6.花椒盐水——除湿升阳的良方
寒冷的冬日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来说可不是一个容易度过的时期。因此,冬天吃什么才能除湿升阳,就成为大多数家庭在冬季保养所关心的头等大事。而我在以前出过的书里所教给大家的自制花椒盐水,除了能消毒止痛,还是调理阳气的佳品。
消毒止痒有奇效
在古代,中医外科在手术前后,没有医用酒精,大多是用花椒盐水来消毒的。那么花椒和盐究竟有哪些妙用呢?
首先,花椒是一味解毒的良药。如果是冷热食物引起的牙痛,用一粒花椒放在患痛的牙上,痛感就会慢慢消失。
其次,花椒对止痛止痒也有奇效。盛夏时节,经常有来就诊的患者抱怨,说被一些蚊虫叮咬后瘙痒难忍,有时用手抓挠后引起皮肤表面溃疡,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难受劲儿确实挺让人心烦的。此时,除了在临床上开一些比较常用的清热除湿、消炎止痒的中药之外,我还经常给他们推荐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民间小偏方——花椒盐水。回家按照我说的方法熏洗后,很快就能止痒止疼了。在二次复诊时,很多患者都向我反映,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效果还真不一般。
其实,花椒盐水不仅仅能治疗溃烂、瘙痒,还对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疾病有奇效。比如非常让人讨厌的湿疹、脚臭、脚癣,特别是痔疮。
花椒与盐煎汤合用,则能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凉血润燥。因为花椒和盐对红肿疮疡溃烂有消炎作用,所以对治疗痔疮能起到内病外治的作用。
杏林小典
花椒盐水治疗痔疮法
准备一个专用盆,取花椒20粒,食盐10克,一起用水煮沸,熬上15分钟,然后蹲在盆中,熏洗患部,每日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重症者可每日早晚各一次。
曾经有一位患者,患痔疮多年,饱受痔疮煎熬,每次发作的时候,都会伴随着出血,疼痛难忍,有时甚至都无法走路。用了很多方法,都没有能彻底根治。来到我门诊的时候,正好赶上痔疮发作,看着非常痛苦。经过辨证后,我按照古代治疗肠痈的方法让他内服中药,同时外用花椒盐水,每日熏洗,大约两个月后,他再来看我的门诊的时候,连连作揖感谢。看到患者的病痛解除了,我比他还要高兴,因为再一次验证了这些民间偏方的有效性。
温中散寒除湿邪
除了消毒止痛,花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是一味很重要的调味品,它气味芳香,可以祛除各种肉类的腥膻之气,还能促进唾液分泌,增加食欲。所以在厨师手中,不论是烹调还是制作面点,都少不了它。
花椒味辛、性热,归脾经胃经,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之功效。
花椒在中药里归入祛寒类的药物中,它能祛除里寒,利气行水,散去体内阴寒之气,扶助阳气。更有研究发现,花椒能使血管扩张,从而能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而且服食花椒水还能驱除寄生虫。据研究,花椒还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在临床上,内科使用花椒,主要是治疗呕吐、风寒湿痹、齿痛等症。外科则大多用于我们上面所提到的疮疡溃烂的熏洗。
食盐,《本草纲目·石部第十一卷·食盐》记载道:“气味甘、咸,寒,无毒,入肾……解毒,凉血润燥,定痛止痒,吐一切时气风热、痰饮关格诸病……《素问》曰:‘水生咸,此盐之根源也。夫水周流于天地之间,润下之性无所不在,其味作咸凝结为盐亦无所不在。在人则血脉应之。盐之气味咸腥,人之血亦咸腥’……盐为百病之主,百病无不用之。”可见,古人早就知道了食盐的妙用,用花椒加食盐的搭配来温中散寒,调理阳气,也就顺理成章了。
内病外治常保健
解放前,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先生有一个简便易行的泡脚保健方法。也就是用花椒盐水煎汤泡洗。每晚睡前先将双脚洗净,再用此汤烫泡。天天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可起到祛病延年之效果。最明显的是可增强对流感病毒或其他传染病的免疫能力。
为什么泡脚能保健呢?
说到这又要给大家简单讲讲足部反射区的知识。在我国医学古籍中就有“观趾法”“足心道”的记载,古老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介绍了许多脚上的穴位,如太冲、太白、涌泉、昆仑、窍阴、内庭等等,不下30余个,并说明这些穴位能分别通达肝经、脾经、胃经、膀趾经、胆经、肾经等人体各脏腑的经络。这说明我们祖先已认识到脚部的许多敏感反应点(古时称为“腧穴”)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指出用药物作用于这些反应点可达到治病保健的效果。
简单说来,花椒盐水泡脚能强身健体,是因为在人的足部存在着与人体各脏腑器官相对应的反射区,用药汤浸泡或按摩这些反射区,就可以使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能够调节人体各部分的机能,取得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效果。
花椒盐水还能够治脚气。我有个朋友,有很严重的“香港脚”,就是脚气病,我建议他用花椒盐水泡脚。他坚持了几个月之后,喜气洋洋地给我打电话说:“老武啊,你真的挺有一套的啊,我这脚气,愣是让花椒盐水治好了!”我也哈哈大笑对他说:“不是我有一套,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医疗大家们有一套,花椒盐水的妙用,可是他们发现的。”
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花椒盐水虽有妙用,但是也有禁忌人群,如孕妇、重病患者等都不能使用。